粉墙黛瓦藏意境作者:海韵编辑

唐韵音画

烟雨江南美如画,小桥流水岸边家,青石板路拱桥弯,莲舟缓渡水光哗;雨巷飘来油纸伞,青花小袄浣溪旁,亭台楼阁趣味闪,粉墙黛瓦意境藏;青山绿水柳色挂,风光无限醉江南,烟雨石桥行云亭,层层涟漪入户间;粉墙黛瓦河影倒,江山无限极盛景,古镇古朴古民房,小桥流水诗意浓;烟雨苍茫南古镇,粉墙黛瓦柳色新,拱桥石道碧水清,红灯炊烟迎来宾;亭台楼阁倒盛影,摇橹涟漪杨柳翠,江水沧海绿如蓝,烟雨如梦江南美;粉墙黛瓦韵图腾,烟雨石桥江南情,意境闪烁无限美,望尽江山醉楼亭;江花江水沁江南,沧海桑田烟雨朦,国色天香图文美,让吾平添山水情;粉墙黛瓦风剪剪,彩帆碧水网连连。错落有致黑白映,山水之间秀美显;马头墙傲立其上,山呼海啸万马喧,木雕石雕和砖雕,雕镂精湛天下传……

青砖黛瓦”的“黛”释义:青黑色的颜料。读音:dài出处:该句出自清彦《琅琊榜·赤血长殷》。释义:该句的意思是青色的砖黛色的瓦。

江南诸多意象中,黛瓦可能是被严重忽略的一个。人们回味和叙写的多是小桥流水,微风燕斜,渔舟唱晚,丝雨烟云之类。即便偶有提及,也总和粉墙合于一处,其意蕴就又被抢了好多,黛瓦受尽了冷落和委屈。

不知谁创造了“粉墙黛瓦”这个成语,“粉墙”俗了点,“黛瓦”却雅到极致。这个成语的美境八九是后者赐予的。是谁将二者合作一处,氤氲出雅俗共赏的万千气象?又是何人手笔,将润泽的墨汁泼到瓦面上?每每到江南我总眼痴神迷,喜欢多瞅几眼黛瓦,好像有永远也表达不尽的歉意。我知道一切皆来自泥土,黛瓦本色是黄是红,这并不重要,我揪心的是她呈现的样子。

岁月是丹青高手,它将黛这种青黑的颜料着色于瓦,其丰富的色差暗含深意。黛瓦远看上去像浓墨晕染,深沉内敛,使人想到战国奔走于旷野的墨客。近处端详,瓦松包浆,纹理如青铜锈色,仿佛穿越时光的程朱理学。阴天时,疾风行啸屋脊,丝丝梅雨化作行行诗句垂于檐头。天晴了,瓦垄的狗尾巴花深情摇曳四季的风花雪月,严霜苦雨皆淡忘于江湖。夜色渐深,古戏台粉墨登场,人物来自黑须的廉颇和红袖的贵妃。此时黛瓦的屋顶,月色如银,一派青辉,勾勒出夜色中最明亮的线条。

黛瓦在江南一带表现得最为纯粹,尤其是深山中的少数民族山寨。群山合围,树木苍翠,一面山坡上,黛瓦铺就的屋顶高低错落,形状斑杂,似一袭百衲衣披在身上,山村因此风雨无惧,神光普照,温暖安详。最曼妙的应该是晨曦微启,蓝色炊烟袅浮其上,慵懒的山寨睡眼惺忪。等不及众星散去,鸡鸣催早,收获的喜悦早已到达地头。有几只鸟触碰到晨阳金色光线时,蓝色炊烟便由黄而红,山石墙体和木质门窗也露出本色,黛瓦瞬间变得真实而明亮。寨民纷纷牵牛顺坡上下,山上的茶田鱼鳞片片,山下的阡陌麦浪滚滚。季节对的时候,还能听到满沟的油菜花闪烁着金子般的声音。

背包族和游客纷至的古镇,目前黛瓦仍主宰着那里的天空。站在丽江四方街,头上蔚蓝的天际收敛成小小的一方,穿行小巷,蓝天又挤压成窄笮的一条。最惬意的莫过于坐在二楼的小酒吧浅酌慢饮,醉眼迷离时,也就最适宜欣赏黛瓦了。推开吱呀作响的窗扇,底楼出檐的瓦片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楼下的游人搭起了长而弯曲的凉棚,可惜烈日下没有一个人感激这片清凉,黛瓦也并不在意,永远保持着谦卑低调的姿势,仿佛本来就该这样。黛瓦不像北方的瓦有板瓦筒瓦之分,板瓦仰面朝天,另一个板瓦翻一下身,扣在两个板瓦上就充了筒瓦。黛瓦随意摆放,也不像北方瓦那样严丝合缝,庄重严谨,反倒透露出几多真诚和几分率性。眼光跳过嘈杂的街道,远近块状的黛瓦屋顶,组成了更大面积的群落,呈现出黑压压的苍茫气势,金色的阳光和玉龙雪山的白雪朗照映衬其上,黛瓦看上去又仿佛青铜色的铠甲,坚硬锐利,平添了一层金属般的质感。

腾冲是寄寓中国西南的一隅世外桃源,黛瓦给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人民搭建了悠闲安逸的另一片天空。台风总喜欢从台湾海峡北上,格外开恩地将风和日丽和绵缠雨丝独独赏赐这里。茶马古道的马灯风雨兼程,一路点亮黛瓦的古镇、村落和驿站。日寇占领腾冲后,炮火连天,瓦砾遍地,黛瓦破碎于日寇的铁蹄之下。现在行走滇西,乡野村镇房舍俨然,已经看不到丝毫战火的痕迹,黛瓦一片片、一行行细心平复创伤,仿佛仍在警示和提醒。黛上清风燕过,流岚生烟,真切地叙说着民族的顽强和生生不息。只要黛瓦严整,人们就可以尽享和平。

苏杭是天堂,黛瓦无疑是天堂之瓦。江浙一带的古典园林,古镇,古村,如果没有黛瓦真不知会是什么样子。“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全诗描写出明清时期江南民居古朴典雅,溢彩流水的建筑风格。

在杭州一些地方密如竹笋的三四层小楼,磁砖贴面,琉璃置顶,各和颜色的彩钢瓦杂间其中,天堂显得有点珠光宝气、俗不可耐了。好在黛瓦的顽强坚持,我们受伤的心灵仍可在宏村西递得以短暂的修复。宏村的月沼美若明镜,黛瓦的屋脊、马头墙、门楣、坡顶将蓝天白云一起拉下水,复制了另一个倒悬的宏村。黛瓦的墨色肆意漫漶,稀释了粉墙的俗气,平添了淡淡的书卷气和墨香,那饱读诗书的样子竟也雅得自然。微风轻拂,丝雨斜入,黛瓦解说的一切忽然变得轻盈灵动,恍若梦幻。水遇到了黛瓦和粉墙上的墨,又似一场痴情的约会。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句古诗主要用来描述明清期间,江南建筑古朴典雅、流光溢彩的建筑风格。说的是明清徽派的建筑风格,即:白色的墙、小片的黛瓦、马头墙,可以让人真实的感受到当地建筑风格的特色。

汤显祖牡丹亭上的黛瓦看到的不正是水墨般温润的爱情!

没有谁比吴冠中更理得黛瓦,也没有任何一个画家像他那样喜欢画黛瓦。三瓦两舍,大墨至简,尽得江南神韵。黛瓦构成了江南、故宅最原始的概念和符号。《双燕》中黛瓦干脆画成了或浓或淡的直线,只有左上角轻挑的瓦脊和翘角,呈现了灵巧的弧度和孤独的两只飞燕共同营造出安宁、寂静的氛围。大写意的黛瓦排空了尘世的一切,世界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充满了空灵的禅意。

“黛瓦人家,青衣白马。小炉窗下,温酒煮茶。”陌上斜阳,依旧把江南清浅成妆,青衣打马路过,白驹依旧系在垂柳旁。隔岸抚琴,恍然了华灯,有人载着莲声,在溪风里归去,倚在了眉案,对对双双。有人携一缕檀香,萧瑟了情长,明月中,幽窗下,围着炉火,把浮生温成一壶老酒,把世味煮成一杯清茶,相待的不是相思,也不是无涯,静饮的不过是,当时打马路过的年少,欠下的夜话。

乌镇台儿庄之水,韵同里映周庄,西塘到影人家,橹摇微山湖畔,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青石板路上,碾过了历史风轮;悠悠小巷里,回荡着沧海桑田;古朴的风味,摇曳于小桥流水;烟雨如梦,人在江南醉。烟雨石桥,粉墙黛瓦翠;倒影河中,摇橹划开,层层涟漪。小桥流水人家,闪烁出无限意境之美……

烟雨迷蒙,粉墙黛瓦,潺潺流水,吴侬软语……不知怎的,江南水乡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总能在不经意间,勾起人们心中的向往。那雨水洗刷过的粉墙黛瓦,手摇船上吱吱呀呀的摇橹声,恬静幽深的小桥流水人家……

“水乡小巷多,人家尽枕河。”古朴秀雅的明清民居,赋予了这片流水无限生机。而这流水,也给那原本素淡的青瓦白墙,增添了一抹亮色。河道里,不时还会有载着游人的小船摇曳而过,传出一阵阵风铃般的欢笑。

富安桥,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桥楼合壁建筑。尤其是那“富、安”的寓意,很是美好。桥身四侧还分别建有飞檐翘角的楼阁,飞檐高啄,遥遥相对,宛如阁中飞桥,又像桥上建屋。桥、楼合璧,相映成趣,不仅是江南桥、楼之冠,也成了古镇周庄的象征。

黛瓦卑微平凡,随处可见,悉如恒河沙数。黛瓦神圣尊严,不容瓦解,恰似龙神鳞片。她究竟是我们民族的古老情结还是心灵底色?她究竟是自然的浸染还是历史的积淀?她究竟是来自时间的久远还是空间的辽阔?她究竟是我们的居身之所还是永远的天空?

“黛瓦红墙雪莽茫。碎坠琼芳,最解愁肠,繁华如梦六百年,往事云烟,金碧辉煌。斗拱飞檐绕柱梁,宫阙犹新,暗自思量,红颜无计锁深墙,人旧哭肠,喜笑新妆。”黛瓦问天,傲若屈子……

作者简介海韵,现已退休,曾在国企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三十多年,在市级以上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电台发表各种体裁作品四千多篇(首)。。

编辑制作:唐艳玉,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创作,自媒体「唐韵音画」出品人,「唐韵音画」品牌创始人。唐韵音画(ID:tyyh)

投稿合作联系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gj/1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