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脾胃病用药规律
最新中医资料分享 ↓↓↓ 超值影像资料 最全执医资料 SCI论文攻略(有超级福利!) G中医图书视频资料领取! ——第话——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脾胃病概念:主要体现在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如脾运化失司,则水谷与水液不能正常运化输布,从而出现腹胀、便溏、倦怠、消瘦以及水湿停聚诸证。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若主统血出现问题则会出现脾统血无力,而出现许多慢性的出血证,如便血、崩漏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病理表现,如清阳不升导致的头晕目眩、乏力。 不能升举内脏所导致的子宫,胃脱垂等,如果胃生理失常则不能正常接受,腐熟水谷,表现为纳呆、恶心,呕吐等 用药特色: 一、承仲景建中气之法,用药注重甘温补益。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其中就散发着建立,固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为金-李东垣所继承,进一步阐述发挥而写成《脾胃论》一书。治疗脾胃病多用甘温补益之品。 在胃纳尚可的情况下,多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来健脾益气,偏阳虚者,补气即可温阳,尤其多用党参,黄芪之品,也少用肉桂,附子等温燥之药,一般通过益气健脾来回阳,否则会有温燥伤阴之弊。如李东垣《脾胃论》就有:“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收之,中焦用白芍,则脾中升阳,是肝胆之邪不敢犯也。”等论述。 如若脾胃虚弱,未免犯“虚不受补”之戒,常用清补之法,此时则多用太子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平补之品,胃气虚弱之时未免胃有停水,因此既用补益之品,外添利水之功,再加行气之药,方可补而不滞,以期收效。 二、顺应脾的升发之性,注重升发脾脏之阳。前贤治病用药强调顺应人体的生理特性,因为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向上升腾为特点,如中医基础理论课本就有“清气在下,则升飨泻”之言。且当脾胃虚弱之为病同时,脾胃元气下陷。因此治疗脾胃病要顺应脾脏的生理之性,多用一些升举清阳之品,例如升麻、柴胡、葛根等之类的升提之品,通常在运用补益药多加而用之,取补益药以掣其本,佐以升药“引而发之”,升提为了增补其补气之功。因此运用气轻升发之品实乃必要,补脾与风药相需为用,其功益彰,其效益佳。如李东垣?《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就说:“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飨泻也”。 三、适应胃的生理特性,保证胃之腐熟降浊。因为胃腑主受纳,而意在通降,临床上也就不可避免出现腐熟、降浊的病理表现。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来助胃的通降之性,而且根据热、积多少来随症选方。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食积之病特别多,因此临床多用消食化积和行气和胃的一类药。 行气和胃轻证多用厚朴、清半夏、砂仁,木香,重者多加用檀香,沉香。厚朴有行气、燥湿、消积的作用,多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不舒、腹痛等症,也可以用于肠胃积滞,脘腹胀满等。半夏有燥湿消痞的作用,半夏为止呕良药,用于胃气上逆的呕吐。檀香、沉香都有行气之功。 消食导滞药则常用药有炒谷芽、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鸡内金、大黄炭。各种功效各不相同,山楂在消食导滞中主要用于肉食积滞证,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神曲则善于消酒食积滞也可以消米面积滞;麦芽能够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谷芽功似麦芽而力缓,每与麦芽相需为用,炒用则和中力强,生用偏于消食;莱菔子善于行气消胀;鸡内金广泛用于米面薯芋等各种食滞证。虽然各种药物功用各有所偏,临床往往和而用之,以导下积滞以复胃通降之法。 四、因人、因时、因地,据四时变化而用药。张仲景在《伤寒论》给我们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高度辩证准则,并且强调注重病体的差异性,强调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据四时而用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相同的疾病也会有一些迥异之点,而且中医是以个体化医疗为特色,强调个体差异,临床应用更要化裁灵活,圆机活法来用药。四季变化也会导致用药的不同,用药也会具有季节特色,如李东垣《脾胃论》就有“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等论述,因此在治疗脾胃病不可固执一方,要根据临床实践来灵活变通,随证加减,方可处于不败之地。 五、建立整体联系观念,用药宜多清轻性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交代了我们治病应该从整体出发,不可偏执一者,有失偏颇,所以治疗脾胃病应该从整体出发,全局考虑。对于脾胃病患者来说,因为脾胃元气受损,自然会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用补益药则容易壅滞脾胃气机,不但补益之力大打折扣,甚者还会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用药应该质轻量小,重视脾胃气机的畅达之性,用药宜轻灵,健脾益气药物用量味多量少,力求补而不滞。 注:本文观点参考《伤寒论》、《脾胃论》、《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王焕禄》、《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脾胃病举偶?黑龙江中医药年期刊》、《胡翘武谈治疗胃脘痛的对药十配?黑龙江中医药年期刊》、《董建华教授胃脘痛证治经验?黑龙江中医药年期刊》。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荐阅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gj/2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问中美贸易战檀香学院
- 下一篇文章: 旁落日本的香道,如何在中国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