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尽桃花扇底风,中国最美的扇子文
网络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8603扇子,夏日引风物品。相传最早的扇子为虞舜所制的“五明扇”。最早的记载,见于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而后衍化为多种类型,如羽扇、蒲扇、折扇、团扇、绢宫扇、檀香扇等品类。在中国底蕴深厚的扇文化中,扇子绝不仅仅是纳凉用品这么简单,它更是装饰品、艺术品、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扇子与才子的搭配,真可谓是完美至极,相得益彰。宋代大词人晏几道在一首词里曾经写道“歌尽桃花扇底风”,想着轻摇折扇,阁楼听歌,又有桃花香味扑面,那将是何等惬意的画面呢?另外,还有一种称作“障扇”的扇子,从周朝开始,多用于封建皇族和高官的仪仗中。他们由侍者手擎,以障尘蔽日,以彰显其身份不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苏轼三国时期,魏晋之风盛行,士人皆以羽扇纶巾,峨冠博带为风尚,这可不是诸葛孔明一人的专利。正如苏轼词中所写,周公瑾头戴青巾,手持羽扇,微微旋腕,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从容不迫,眼角眉梢皆是云淡风轻,仿佛这场战役实力并无悬殊。诚然,羽扇轻摇间,周郎赢了这场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赤壁之战,八十万雄兵,皆成为了满盘败棋。这场战斗赢得漂亮、赢得酣畅、赢得名垂千古。那一柄轻曳的羽扇,蕴藏的是周公瑾深不可测的谋略,更是那一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淡然从容。作为扇子文化半壁江山的折扇,对于它的来源,备受争议,至今仍未停止。一说折扇为日本使者进贡于永乐帝,一说折扇为中国本土产物,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时称“腰扇”。二者无从考究,不过折扇在扇历史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重点,这绝非空话。在中国的文人墨客眼中,折扇是身份的表征,也寄寓着个人的文化意趣,开合之间,诗文浮现,水墨流连自己与旁人眼眸之间,谈笑风生之间仿佛也氤氲着诗书之气、水墨之姿,实在风流雅致,收放自如。在扇文化中,与折扇平分秋色的,便是团扇的存在。那一幅幅仕女图中,体态丰腴、衣着华美的仕女们,或谈笑,或静立,或赏花鸟鱼虫,手中必少不得那一团薄雾轻云般的扇。或执扇轻摇,或以扇遮面,无一不体现了仕女的温雅不俗。那薄纱所制的团扇,清婉秀丽,似是端庄仕女的化身,与仕女一同点缀了文人墨客的生活,也为闺情诗词添上了一抹亮色。那“轻罗小扇扑流萤”宫女的痴、寂,也随着那团扇永远被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任世人猜测不清,琢磨不透。扇文化之深厚,寥寥几语实在难以说清,它在中国人心中沉甸甸的分量自然得好像我们生来该是如此,这指间轻轻摇动的物什,它像是眉间微蹙,又似嘴角轻笑,或是耳鬓黑发轻拂,是中国人心中浓稠得化不开的寄托。读者们,关于“扇文化”,大家都有怎样的见解和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ls/14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风起吴门苏扇精品展亮相网师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