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座城市的气质从来都有别于其他城市,它精致、古朴、优雅、细腻、温柔,大到园林、小至物什,无不充满魅力。自宋以后,苏吴之地文人意识和世俗产物逐渐觉醒发展,“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在明清时期技艺精湛的“苏作”闻名天下,其集数百年工艺之大成,代表着中国手工艺品的最高水准。除玉雕、家具、刺绣等为人熟知的物件之外,能担起当下苏作经典代表的,应当还有“檀香扇”。檀香扇是由折扇演化而来的,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故有此名。“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佛华妆,窈窕登高台。”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折扇就成为了南方士流的纳凉遮阴之物。明代时,一面留有文人诗词、另一面细绘工笔画的文人扇成为了潮流主导,在折扇的主要产地江南,名士的风流才情更是与折扇的联系千丝万缕。折扇身价上涨的同时,檀香扇应运而生。早期的檀香扇也属于男扇,将原先折扇所用的竹篾换成薄厚一致的檀香木片,组装完成之后再裱糊纸面或绢面即成。直到上世纪初,这种规格样式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才被打破,当时新颖秀美的日本女式折扇风行东南亚,受其影响,一些原本生产男扇的扇庄也开始了女扇制作。既然是专为女子所用,扇面自然就得小巧轻盈,为此在扇面设计上将9寸5的男扇扇长改为了5寸3、6寸3、7寸3,扇骨也由原来疏而阔的16、18方增加至24、30、34,排列变得更加紧凑。同时,为增加扇面的装饰感,工匠重新定义檀香扇的气韵,改豪放潇洒为玲珑纤巧,并结合绘画、雕刻等工艺技法,把工笔花鸟、仕女、山水、亭榭等受女性喜爱的题材镌入扇面,将檀香木和折扇的特点展现到极致。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融诗情画意和材美工巧的檀香扇一跃成为了我国四大名扇之一。制作一把檀香扇耗时耗工,除了模板设计之外,还需锯工、造型、拉花、烫花、磨工、绘画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低调地展现着工艺的极限与难度。苏州檀香扇尤以“四花”见长,四花为“画花”“拉花”“烫花”“雕花”,根据扇面装饰所需灵活采用不同加工技艺。画花,主要运用于早期绢面檀香扇,即根据扇子造型风格等各方面需求在绢面上灵活地进行绘画,影响较深的画花流派有“恽派”和“周派”。恽派传承了清六家恽寿平的没骨画法,设色清雅明丽,构图丰满,婉约多姿。周派则摒弃了一贯的红绿配色,以墨色的浓淡来烘托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用笔工而不呆、简而不虚。画花技艺在现在的檀香扇中已经很难见到了,一是因为很少使用绢面,二是出于成本考虑量产折扇都采用更为便捷的印刷技术。以檀香木片直接拼合成扇面是目前檀香扇的主流样式,扇面的细巧华丽、空灵剔透则主要依赖于拉花、烫花工艺,拉花主“工”,烫花主“艺”。镂空花纹是檀香扇的标志特征,常见纹样有几何纹、蔓草纹、剪纸纹等,这些花纹细密繁复地排列着,光是一片就有几十到数百个花纹,而它们全都是通过拉花完成的。拉花以奇、险、巧为特点,操作难度很大,极其考验功夫和耐性。拉花所用的圆条线锯通常是自制的,根据个人手法习惯开齿,齿要开得细密均匀才能转折灵活自如。每次操作可同时拉3-6片扇片,为保持每片图案一致需将扇片排齐,下面用木板顶住,从预开的孔眼处垂直入锯,沿着图样一次拉出花纹,且线条需做到光洁整齐。烫花是民间绘画的一种形式,在家具、梳篦、芭蕉扇等物件上也有运用,檀香扇上色泽赭褐、深浅不一的美画就是利用电烙笔绘上去的,但不同于柔软的毛笔,电烙笔只能通过灵活调节温度来控制线条的轻重虚实,并根据火候高低恰当把握行笔速度。烫花分两步,先要流畅地勾勒出基本线条,后沿线条进行皴擦渲染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除扇片连接处,檀香扇可以只用拉花来表现,通过不同纹样相互组合、拼凑,形成复杂而规律的整体图案,这样的一把扇子纤巧、通透、精细,乃扇中佳品。在拉花基础上再巧妙结合烫花,以镂刻线条的“虚”来烘托烫花画面的“实”,虚实相间,相得益彰,这是扇中妙品。相较于全拉花,一把烫花明暗清晰、渲染自然、火候得当、主题突出的檀香扇,其艺术感染力更胜一筹,价格也高出十来倍。要配得上这秀雅的扇面,扇边可不能既笨重又粗糙,扇边大骨一般要用雕花工艺来提升其美感。苏州玉雕、木雕艺术精工细作,将其“小、巧、灵、精”的巧思巧匠用于制扇,结合扇面主题,利用浅刻、浮雕、镂雕等技艺装饰扇边,使得整把扇子更加精细剔透、娟秀可人。再寻常不过的引风之物,在苏州巧匠的手里就上升成了一件玩赏雅物,仿佛这纤巧玲珑的檀香扇本就是为美和风情而生的。它文雅高贵、灵魂馨香,让持扇人也不由自主变得娴雅矜持、谦恭礼貌,轻轻挥扇间,檀香木恰到好处的淡淡香气随风飘散,令人顿觉清爽舒服。即便存放个十年八载再取出来,依旧是“日日花香扇底生,轻轻摇动满室香”。?

往期精彩回顾:

茶席

一方天地,无限韵味

白瓷

似霜雪,如凝脂

花萼相辉楼|李隆基的天下第一楼

小暑|不时不食

《瑞鹤图》|宋徽宗亲自策划的一次“祥瑞”事件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ls/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