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诗话赤城山
赤城山,在县西七十里,横溪镇北面,因山上土石呈红色而得名,为区别天台赤城山,亦有“西赤城”之称。赤城山是横溪一带的风水山,民国时文化名士李镜渠是横溪小埠头人,他在《芙蓉楼杂识》里说:“诸峰以小赤城为主,东西罗列,仿佛于几案中布置假山,位置错落有致,有令人目不暇给之概。”明代时涵括一都至七都的遂宁乡中,其中一里名即以山命名为“赤城里”。 赤城山最为有名的景观是道院洞,为道家第二十五洞天。据《光绪仙居县志》载:“道院洞,在赤城山中,一名西赤城洞,又名蝙蝠洞。遥吞苍岭诸峰,颇可登眺。”道院洞原是一座道观,全名“赤城天谷道院”,清道光年间,僧人彦最购得此地,对道院洞进行了开凿、拓展,并在洞外建了楼阁。彦最之弟锦彩原先在黄皮寺出家,后迁来此地,结坛受戒,改山门匾额为“桃源禅寺”,沿用至今,道院洞也被称为桃源洞。李镜渠祖父有“横溪八景”之议,其中两景即为:“赤城初日”、“桃源午钟”。 现存最早描写赤城山的诗是元代方志道的《道院洞》。 道院洞 元方志道 十洞天西西赤城,巍峨雉堞贯霞明。 何人为续天台赋,重作精金掷地声。 方志道,字成之,皤滩板桥人,曾于元皇庆(-)年间重建桐江书院,元至正年间(-)经荐辟任越州文学。这首诗赞颂了赤城山的壮美景色。“十洞天”指道家第十大洞天括苍洞,括苍洞在县东,赤城山在县西,故称“十洞天西”。“雉堞”,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霞明”,像彩霞一样明丽,《嘉定赤城志》载,西赤城“耸拔如霞起”。“巍峨雉堞贯霞明”句状赤城山之景,如城墙一样绵延不绝,红色的山石在阳光照耀下如彩霞一样光艳夺目。“天台赋”即东晋孙绰作的《天台山赋》,友人范荣期阅后,赞其文词优美,声调铿锵,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末两句化用这一典故,认为西赤城的景色不亚于天台赤城山,希望有大家再作一篇掷地有声的赤城赋,使西赤城也名扬天下。七百年后的李镜渠也这样称颂家乡的这座名山:“小赤城之耸特,小桃源之幽寂,实较天台有过之而无不及。” 林孙枝的《道院洞》是描写赤城山道院洞景色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 道院洞 清林孙枝 古洞半山坳,环之山一曲。 太始凿灵窍,混沌开横目。 面削蚪影跨,中虚蜗壳覆。 绝地抵清幽,永日忘炎燠。 积翠明佛龛,疏风戛篁竹。 山鸟时一鸣,清音满空谷。 林孙枝,字汝侃,号凤栖,横溪山枣园人,嘉庆二十年()选拔为贡士,但一生未入仕,著述颇丰。这首诗把道院洞比作赤城山的眼睛,给山脉赋予了灵动的色彩,“面削蚪影跨”,说赤城山陡峭得像刀削一样,阳光下山影极小,一步即可跨越。蚪,通陡。“中虚蜗壳覆”写山洞像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蜗牛壳。这里清风摇竹,空谷鸟鸣,青灯古佛,实为一方静修禅思的世外之地。 从林孙枝的诗里看,至少在他生活的嘉庆年间,道院洞就已经从道观变为寺院了。僧道合处也是正常现象,国人对宗教信仰一直宽容,儒释道三教合一由来已久。到李芳春生活的同治、光绪年间,道院洞已经完全成为一座纯粹的佛寺了,他还是把它当作道观,写了一首游仙诗: 道院洞 清李芳春 一峰如髻高巉岩,赤城逈绝不可攀。 天恐畸人歇游屐,桃源幻出南麓间。 瑶台明镜中秋月,飞上峰头光如雪。 松阴一径转僧庐,石扉中开入洞穴。 山泉入夜响愔愔,天风渐沥下遥岑。 石床香炉援鸣琴,一弦既弹谐八音。 文鸾孤鹤舞清哀,浮丘须我阆风台。 霓旌霞盖盼不来,搔首徙倚空山隈。 翩然步虚上玉京,朱颜绿鬓纷相迎。 就中最爱许飞琼,天衣灿烂珠盈盈。 白云一片凌风举,下视尘寰无处所。 蓬莱水浅复几许,欲问麻姑姑无语。 世间行乐安足夸,仙乡日月旷无涯。 他年化鹤归来夜,记取桃源是我家。 李芳春(~),又名仲昭,字天隐,号天游子,横溪镇小埠头村人,同治九年()考中举人,曾任三台书院斋长,《光绪仙居县志》总纂之一。这首诗记述了一次想象中游仙的经历,反映的大约是赴京赶考屡次落地后失落与自我解脱之情。诗的大意是:赤城山危岩高绝,如妇人的发髻一样高高耸立,绝难攀登。可能是老天担心我这样的慵懒之人失去游山玩水的兴趣,有意在赤城山的南麓布置了一处桃源幻境。中秋之夜,月上瑶台,我也在如雪光洁的月光中飞跃上了峰头,穿过松林,经过禅院,走进岩壁上有一个天然巨洞。洞外传来和悦舒缓的泉水声和淅淅沥沥的风声,洞里摆放着石床,香炉里焚着檀香,我坐下来轻抚瑶琴,琴声悦耳动听至极,鸾鸟和仙鹤伴着琴声在月光下轻舞。仙人浮丘约我到昆仑之巅阆风台相聚,但是迎接我的以霓为旌、以霞为盖的车子迟迟不到,急的我在山上搔首期盼,坐立难安。乘车凌空登上仙山后,迎接我的是一群朱颜绿鬓的年轻仙姑,这里面我最喜欢身穿灿灿衣裙、佩戴闪闪宝珠的许飞琼,她会不会像对待书生郑交甫那样,赠我一颗胸前佩戴的明珠呢?我乘着白云在天上游荡,看不清尘世中的房舍,我在天上的时光里,人间不知经历了几番沧海桑田,想问问麻姑,麻姑却笑而不语。相比仙乡无尽的欢乐和永生的岁月,人间的所谓快乐有什么值得夸耀呢?只是他年如果我化作一只白鹤回到人间的时候,我要记住我的家在桃源。 赤城山紧邻明清时永安溪上商贸重镇横溪,环境清幽,景色壮美,道院洞处于山腰,兼擅道佛之胜,因此成为当地人出游的首选之地,文人聚会唱和之作甚多,主题不外乎寻幽访禅,抒发清静闲适之志。 赴王一斋约游桃源洞夜饮云窝 明徐谦 鹤发萧萧不老仙,云窝石室记长年。 庭多玉树春无数,路接桃源翠欲然。 酒力乍阑翻泼活,笔花如梦斗芳鲜。 何须别觅香山侣,自是壶中七日天。 徐谦,字孟克,号六吉,大井头人,明弘治(-)年间考中贡士,曾知县。王一斋即王纯,东门人,明成化十七年()进士及第,历官至湖广提学佥事。这首诗记录好友在桃源洞聚会饮酒的快乐时光。“翠欲然”化用杜甫“山青花欲燃”句,意思是说满山青翠欲滴,洞前朵朵桃花红艳无比,象火在燃烧。 题桃源寺 清李芳春 其一 梦游何处认天台,琼阙金庭世界开。 仙子遇时春草绿,山花飞尽玉郎回。 蓬瀛沧海无消息,桃实胡麻化劫灰。 独有兹峰与人近,等闲捉得水中杯。 其二 萧然独自叩禅关,落照低迷几处山。 拂袖白云归洞口,披襟天籁落人寰。 宁辞痼疾烟霞表,祇欠名僧谈笑间。 屈指茱萸期不远,菊花开尽莫频删。 同李天隐游西赤城山寻桃源洞归途口占 清王咏霓 其一 赤城天半起朱霞,洞口夭桃也作花。 祇少天台二仙子,相随刘阮饭胡麻。 其二 石屋精蓝足画图,拈花丈室老文殊。 禅心恰似西江月,曾照秋波一转无。 王咏霓,生平不详。李天隐即李芳春。李芳春和王咏霓的这两组诗应该是互相唱和之作,意思也差不多,都表达希望超然尘外的愿望。其一,诗人游历仙居赤城山,总不忘与天台赤城山作比较,化用了刘阮入天台山遇仙的故事。其二写桃源禅寺的禅机,“精蓝”就是佛寺,僧舍。 民国时,文人对道院洞的兴趣不减,屡有诗作出现,但是写景抒情往往落入前人窠臼,难出新意,仅作资料记录于此。 偕刘君德苏兆麟游桃源洞 民国项士元 云山深处似天台,古洞萧森涨绿苔。 春信迟迟桃未放,仙源寂寂屐同来。 探幽又见刘郎迹,排难争称苏子才。 更是修篁看不厌,茗瓯论罢咏徘徊。 项士元(年一年),临海人,著名文史专家,曾任教于仙居民生中学(横溪中学前身),与李镜渠交好。 游桃源即景 民国季佳南 夭桃花灼灼,古洞雾濛濛。 竹树迷清画,楼台望晓空。 群英沾法雨,满院漾春风。 不必渔郎引,仙源早已通。 与友人游桃源即景 民国季佳南 其一 探胜追坡上小岑,行行不觉入林荫。 苔封洞口苍岩古,云拥桃源曲径深。 坐我好风清竹韻,觅渠啼鸟唤春心。 盘桓不胜绸缪意,日落聊为下里吟。 其二 天开石室在高岑,山径迂回带绿阴。 风动坞中摇翠竹,香清尘外洗芳心。 层峦下上云离合,楼阁高低树浅深。 最是桃源春景别,一溪瑶草助微吟。 季佳南,字廷岳,号竹溪,横溪人。 桃源洞 民国僧达智 小桥渡过曲溪东,满眼风光世不同。 一抹淡烟青嶂外,数声幽鸟白云中。 岩前藤蔓摇新碧,洞口桃花发嫩红。 趁此春光游览熟,寻源无复问渔翁。 僧达智,生平不详。 供图/朱炳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ls/8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昙花一现的名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芬兰l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