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叛逆、颠覆、解构中重构文化记忆和审美经验——莫言文学经验一瞥

张志忠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08期

作者简介: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叛逆、颠覆和解构,充满对现实成规的挑战性;但他还有更为强大的建构能力,在“破旧”中“立新”,将个人的生命记忆重构为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文化记忆和审美经验,基于农民本性而建构起新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形象,改造、更新了我们感受和思考历史、感受和思考农民与历史的关系的方式与眼光。本文凸显莫言的挑战性,更高度地肯定其重构文化记忆和审美经验的建设性,剖析其将个人的生命记忆生成文化记忆,在顺应与同化、解构与建构等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与重大成就。

关键词:莫言文学经验;解构与建构;文化记忆与审美经验;宏大叙事和英雄形象.

莫言的创作,从他以《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崭露头角起一直到当下,都是充满了激烈争议的。这些争议,有思想情感的质疑,也有表达方式的臧否,甚至连一张幼年时期的照片也引发关于其童年的饥饿记忆是否说谎、作伪的话题。莫言的创作及相关言论,从《红高粱》《丰乳肥臀》到《蛙》,被某些人反复批判,不但在传统的报刊上留下论战的硝烟印痕(如被编辑为专题论文集《莫言批判》),①而且在沟通更为便捷的互联网上也经常会看到相关的文字。这些批评与批判,既有来自原本互相对立的自命正统或者自以为是自由派的不同方面,也有来自社会、历史、政治、艺术、审美等不同领域,即使在人们的日常谈论中,对莫言的争议也屡见不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创作中蕴含着尖锐、持久、普泛的叛逆、冒犯、颠覆与挑战性,回看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进程,无出其右者。从《红高粱》作品的残酷叙事、《欢乐》“亵渎母亲”的自然主义描写、《红蝗》“审丑”的写作限度、《丰乳肥臀》对历史风云的描绘、《檀香刑》《生死疲劳》在重大评奖中的陪跑现象、《蛙》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前前后后,直到年度诺奖颁奖词的褒贬纷争,30余年间一直处于波翻浪涌之中,而且论争的声音从大陆到海外、从欧陆到北美,构成一种空前性的奇观,其影响力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反之,不时地,会有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ls/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