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毁孩子自信的五种妈妈,有你吗
自信到底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一个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男孩因为肤色问题的困扰,在班上少言寡语。每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双腿就开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老师无奈地告诉男孩的母亲,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男孩的母亲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她为男孩找了一份差事——课余时间在街区里挨家挨户订报纸。 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努力地与他们沟通,征订报纸出人意料的顺利,几个邻居都成了他忠实的订户。有了挣“第一桶金”的经历,男孩从此说话不再结巴了。 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他童年时获得的“第一桶金”浸透了深深的母爱。原来,母亲早就安排好了,她自己出钱请邻居们订报纸,目的就是给儿子一份自信。 是童年那份宝贵的自信 让他一步步地走下来 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 他就是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无疑,一个自信的孩子,在社交、自我评价等方面有更加优异的表现,面对困境解决问题的勇气也能越来越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一位好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正如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说过: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很多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母亲身上。 这几种妈妈,可能是最影响孩子自信心的,我们来看一看。 不修边幅的妈妈 云朵是一个二胎全职妈妈,夫家思想观念特别保守,尤其是婆婆,只要云朵化妆,婆婆必定拐弯来说她几句。 打扮这么好,给谁看啊? 老公在这件事上跟婆婆保持一致,云朵便放弃了化妆。到了后来,婆婆的管控更加严厉。 新款衣服买什么买啊,去年的衣服不是好好的吗? 为了家庭和睦,云朵一忍再忍,新衣服不买了,妆不化了,晨跑也取消了。后来云朵就习惯了这种“不修边幅”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云朵去接大宝放学,看到大宝躲躲闪闪不愿跟自己回家,反复问之下,小伙伴们都私下比较谁的妈妈漂亮。 但是大宝一次都没有被选上过,大宝很难过,在幼儿园里大声说话都不好意思。 其实,孩子之间会悄悄对比谁的妈妈更漂亮身材更好。妈妈好好打扮,孩子也更自信。 实验表明,六个月的婴儿审美能力接近成人。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婴儿审美实验,三个月和六个月两组不同年龄的婴儿,看了一组人脸照片,结果婴儿对公认漂亮的脸目光注视时间更长。 好好打扮自己,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创造幸福感的能力。 妈妈过的精致,知识、文化、修养、眼界,都会成为妈妈们的“首饰”。 精致的妈妈,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传递给孩子,孩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眼界会更宽广! 过度节俭的妈妈 儿子特别爱跟我分享在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久而久之,我对一个叫军军的小朋友印象很深。 儿子的幼儿园每个月都有一天是分享日,这一天小朋友们要带一些水果和零食,互相分享。儿子总是说,军军每次什么也不带。 军军总是拒绝和大家一起玩,春游和秋游活动也总是缺席。 孩子们哪里懂这么多,只觉得军军不合群,久而久之军军就被孤立了。 老师把军军妈叫来深刻讨论了一下孩子性格孤僻的问题,原来浩浩在家经常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不喜欢人际交往是因为心理自卑。 原来,军军的妈妈一直过得很节俭,家里条件不算太差但就是没怎么给孩子买过东西,孩子身上穿的一直都是亲戚给的旧衣服,经常衣服偏大,松松垮垮。 浩浩妈得知孩子在幼儿园被孤立,竟然是因为自己太节俭,一语击中妈妈的心。 父母教育孩子勤俭美德是好的,但是过度节俭会伤了孩子的格局。过度节俭的妈妈,总是在无形之中给孩子打上了“贫穷”烙印,让孩子一生都活在自卑的阴影里。 情绪不稳的妈妈 没有情绪管理能力的妈妈,养不出内心健康的孩子。 五一节假日期间,人山人海的西湖边有一对这样的母女。 妈妈带着女儿在景区歇息,女儿端着一小碗年糕站在路边吃了起来,前面几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走得匆忙,压根没看见小女孩,撞到了孩子的胳膊,把年糕打翻了,橘红的酱汁洒到了白色的裙子上,异常刺眼。 小女孩愣在原地,手足无措,看起来要掉眼泪了,走到妈妈旁边委屈地瘪着小嘴说:“妈妈,我被一个人撞了一下,他把我年糕打翻了。” 妈妈瞬间瞪起眼珠子:“我怎么跟你说的?啊?叫你不要在这吃,这里人多,非要吃那个破年糕!这下好了吧,刚买的白衣服就给你搞脏了,我告诉你这个印子洗不掉了,你就脏着穿吧!以后你敢叫我带你买白衣服!” 这一通负面宣泄,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还让孩子在喜怒无常的情绪里受到了伤害。 成长的氛围里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安全感从哪里来?每一次的拥抱、每一次说爸妈爱你、每一次犯错之后的悉心教诲和和颜悦色都能给孩子安全感。 喜欢抱怨的妈妈 父母经常抱怨生活的不公,总是负能量缠身,常常批评家人而不反思自己,给孩子传达信息是“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环境的错,是社会的不公,是别人的错,不是我的错”。 这会使得孩子也变得爱抱怨,没有敢于承认错误的担当,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形成缺乏自信又挑剔的人格,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适当的吐槽一下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妈妈,我们在合理的情绪宣泄之后,也应该理智地分析问题,为孩子做好榜样。 喜欢攀比的妈妈 你家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 你家孩子学象棋了吗? 你家孩子在哪报的英语培训班? 你家孩子能认几个字? 有的妈妈攀比心特别强,大到升学考分,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总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攀比。 买什么文具,穿什么衣服,上什么私家补习班,学什么特长,都能成为攀比对象。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表现好的孩子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而表现较为落后的孩子则成了父母心中的耻痛。 但攀比,在满足家长虚荣心的同时,伤害的却是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会有擅长的点,也会有不擅长的点,不停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去比较别的孩子的特长,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当然,想培养孩子自信心, 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生活中,通过小事,不断培养。 家长们,不妨这样做: 相信孩子 当孩子向你提出需求时,认真对待,也可以多问问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他经常被看见,他会明白,他很重要,爸爸妈妈很在乎他。 比如,让你要带孩子出游时,可以给孩子做一些选择。 当然,提问也有技巧,你可以这样问“今天爸爸带你出去玩,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公园”而不是过于宽泛的问孩子“你想去哪里?”,给孩子提供一个有限的选择,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也免去了孩子想去的地方无法实现的尴尬。 相信孩子 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对他的信任和认可,哪怕有一些事情他还没有办法做的很好,你依然可以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完成。 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短裤,哪怕洗不干净,你也要给他这样的机会,而不是说“你洗不干净的,我来洗”。当然在孩子洗过之后,你可以再次清洗一遍。 不做比较 有些父母口中总是有个“别人家的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总是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更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比来比去,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内心受到伤害。 我们可以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孩子的成功和失败比,让孩子知道他是在进步的。 回复以下关键字领取学习资料: 回复“新概念” 领取新概念1-4册全套资料 回复“华杯赛” 领取华杯赛历届真题和试题精选 回复“古诗” 领取古诗文名家朗诵(小学至高中全套资料) 回复“陈琴” 领取陈琴系列百余古诗诵读精选 回复“面谈资料” 领取西安小升初面谈资料 回复“黄冈” 领取小学1-6年级全套黄冈名师 回复“计算” 领取小学数学 回复“铁某中小升初面试” 领取 回复“西安小升初” 领取 回复“中小学必读书籍” 领取 回复“硬笔书法” 领取 回复“综合知识” 领取 回复“动画片” 领取 回复“古诗” 领取 回复“作文开头” 领取 回复“小学巧算” 领取 回复“简便算法” 领取 回复“数学易错” 领取 回复“面谈试题” 领取 更多学习资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ls/9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它是安以轩去年大婚的浪漫海岛,还拥有一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