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说他执刑数十年,杀人数千,才悟出一个道理: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

01

年的暑假,我曾花了一个下午,初次拜读了莫言的《蛙》。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里面的计划生育的描写,我几乎是感同身受的。看的我直想握着莫言的手,诉说一番自己身边那些在计划生育下,活下或者是没活成的孩子。

所以,每每提及莫言的作品,有人想起的是“魔幻”而我想起的却是“现实”。

因着这个想法,后来在一次媒体工作人员的饭桌上,还曾被好好的鄙夷了一番。

虽说是一场商业饭局,文化人的饭桌总是得谈谈文人,因而就有人提到了莫言。我一时嘴快,说了句“他的文字很写实。”这句话马上招致一个人的鄙夷,“我第一次听人说莫言的作品写实。”

我的脑中快速的过滤了一下自己的观点,但是还是选择了闭嘴。当别人觉得你装逼的时候千万不要反驳,因为他们会把你的解释看成是装逼失败以后的强行挽尊,这种解释就是浪费时间。

因而,看《檀香刑》的初衷,着实是想拓展一下自己对于莫言不成熟的了解。然而,看完却发现,这本书却是巩固了自己对莫言那肤浅的观点,不成熟的说,这本书比蛙更写实。

《檀香刑》相当“俗”。俗气的猫腔戏,低俗的“虎须”,以及各色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不过,这本书相当有可看性,像极了听书。

02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从极刑出发,莫言说了一个故事。

书里说的故事,是在漫漫历史中,无关紧要的甲乙丙丁,赵钱孙李。

略显嘲讽的是,刽子手是赵甲,这是赵钱孙李的第一位,也是赵家人的赵。奉旨杀人,见过皇帝太后,坐的是皇帝赏赐的“龙椅”,握的是慈禧太后赏赐的佛珠,干的却是杀人剥皮的行当。

钱丁是五品官员。钱,在百家姓中位列第二,怎么说也是有点社会地位,却没排了个“乙”,而只是“丁”,字“元甲”,原应该是“甲”的进士,可惜只当了个“丁”。在私德上,他与有夫之妇通奸,在公德中,当官不为民做主;小事上,自我感动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父母官,大事里,又屈从强权间接帮助了德国侵略者屠城。甚至到死也从未想过反抗腐败的高层。

孙丙,革命虽没有成功,也算是在历史上抹下一笔。是个平民,也是燎原的星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戏子乞丐本是下三流,但是这群人却用骨气活得比文人墨士精彩。

03

克罗德对着翻译又咕噜了一阵,翻译到:“总督说,中国什么都落后,但是刑罚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别的天才。让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是中国政治的精髓......”

年,莫言获奖后发表演讲,题为“讲故事的人”。

他十分擅长说故事,檀香刑的故事十分猎奇。看这本书,真是相当程度上被科普了一番刑罚,凌迟、阎王闩、檀香刑......尤其是,从刽子手的角度来描写,将刑罚写的充满黑色的艺术感。因而,看书的一开始,猎奇心理甚是满足。

但是越看越觉凉意阵阵,到了结尾才发现,受檀香刑之难,在刑柱上被困成受难耶稣模样的孙丙,竟然隐隐和当时的清朝如此相似。德国人修建的铁路不正是那根檀香木吗?它贯穿了受难的国土,在持续的民脂民膏消耗之下,虽有变法(上好的人参)一时吊命,清朝终归将走向死亡。

原以为,莫言为这些人物起名如此随意,不过想说这些历史中的甲乙丙丁,如沧海一粟,但是看完却觉得并非如此。当前的世界,不正是这些历史中的甲乙丙丁,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一步步走向反抗所构成的吗?他们渺小却团结,他们愚昧却在进步,他们卑微却不软弱,一步步形成了燎原的星火。

看的是故事,其实是历史,读的是孙丙的极刑,却也是国耻纪录。而那故事里的英雄人物,细看之下,都是星星点点的凡人。

程南C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pz/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