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海水流到之处,即有操粤语的华侨,即有粤剧的演唱。”陈茂庆教授在《中国戏曲在夏威夷的传播与接受》一书中引用的这句话,概括了戏曲在海外很多地方传播初期的大致情况。

夏威夷是个特别的地方,位于太平洋当中,离任何大陆都远;但戏曲在夏威夷的经历竟可以代表戏曲海外传播的三个阶段。不是说戏曲所到之处都会有这样三个阶段,但可以根据这一历史个案,并参考戏剧的发展脉络,做一个理论的推演。

中国戏曲剧团出洋演出是从粤剧开始的,比传教士翻译、改编《赵氏孤儿》并请欧洲演员进行舞台演绎要晚很多。年,法国人马若瑟发表节译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引起伏尔泰、歌德等文豪的兴趣。年,汉学家于连又把《灰阑记》译成法文,还出过该剧的三个德文版,但都未曾演出。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在十八世纪多次成功演出,全按欧洲戏剧的方法演,和戏曲表演无关。比起那些以剧本故事为主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粤剧演员的跨国巡演更接近“原汁原味”的戏剧传播。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起,看过戏曲演出的西方人逐渐多起来,美国人看到了给修铁路的华工演出的粤剧。夏威夷的华人在年就建起了剧院,专给中国来的粤剧演员演戏。戏曲传播的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海外华人因乡愁而请国内剧团来巡演。后来又出现了当地华人票友的清唱活动,也有卖票公演的;但白人对戏曲感兴趣的不多,早期还有当地人嫌锣鼓太吵而引起纠纷的事。梅兰芳访美时在《天女散花》中饰演天女戏曲传播的第二阶段,个别超高水准的演出引起了华人和当地主流精英的共同兴趣,主流精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pz/9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