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艺清镇市犁倭镇河溪村雕出幸福新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腰岩村的“绣娘坊”的苗族姑娘正在刺绣 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腰岩村成立苗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促进这项传统技艺变成产业。 手把手教授传统技艺 ※ 村艺故事 山村走出雕刻大师 11月15日,清镇市犁倭镇河溪村的一栋小楼房里,69岁的胡正能坐在小凳子上,左手拿錾子,右手拿着小铁锤,神情专注地对着一块方形紫袍玉带石叮叮当当地敲打。 錾子之下,石头碎屑四处飞溅,一幅荷塘景色呼之欲出。胡正能身后,几位徒弟戴着防尘口罩,有的用电钻轻轻打磨鸭蛋壳,按照描摹的笔迹进行雕刻;有的把玩石头原材,构思产品;有的分析石头层次,设计有远中近景的石头“画卷”。 二楼的产品展示区,有半人高的玉雕屏风、小如珍珠的果核吊坠、五颜六色的蛋雕台灯、景色分明的石雕山水……形态各样的雕刻产品俯拾皆是,品类繁多、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 这里是胡正能的工作室,也是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的工作场地。自年幼起,胡正能便跟着哥哥胡正德学习雕刻技术,从农家小伙变成雕刻匠人,兄弟俩用了一辈子时间。 “小时候家里很穷,小学毕业就辍学,我们兄弟俩一直在家务农,经常把村里别人不要了的木疙瘩搬回家,把书上的样子画下来,再照着画雕刻木头。院坝里雕好的树根摆成一排,我们很有成就感。”胡正能回忆说,那时兄弟俩不知刻坏了多少刻刀,“浪费”了多少木疙瘩,哥哥胡正德十五六岁时已是乡亲们眼中的小艺术家,20岁时成为当地一名技艺娴熟的雕艺工匠。 20世纪60年代末,胡正能留在家中继续务农,胡正德外出务工,开始了一边漂泊、一边学习的流浪生涯。每到一处,胡正德就诚心拜访当地的雕刻名师,学习各种雕刻技艺。云南、广东、河南、浙江、四川、上海、北京,甚至异国他乡的缅甸,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由此结识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他博采众家之长,手工雕刻技艺突飞猛进,成了一名雕刻技艺“杂家”。金、银、铜、铁、锡、木、玉、牙、石、陶、瓷各种材质的雕刻都学遍了。“除景泰蓝以外,什么材质的雕刻我都雕过。”胡正能说。 年,胡正德创作的木雕《佘太君》脸谱,获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年,他雕刻的砂陶面具《张飞》,又获得工艺美术界大奖——“百花奖”二等奖。年,精攻鼻烟壶雕刻的胡正德,偶然得到了一块优质玉材,经过精心构思,他在6厘米高、4厘米宽、2.5厘米厚的玉雕鼻烟壶上,围绕《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故事情节,雕刻了70多个人物以及大量的山水、亭台楼阁等。多年来,胡正德的作品在贵州、广东、浙江等地的工艺美术大赛中均获金奖,他个人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还被人们誉为“胡一刀”、“西南第一刀”。 “哥哥常年在外学习,技艺精湛,许多作品几乎是微雕,石头上的人物,大的只有半截米粒大,亭台楼阁的柱子细如发丝,十分考究手艺,我也经常观察这些作品,跟随他游学。”有身边这位雕刻大师的激励与指导,胡正能经过不断学习,也汲取了不少众家之长,他的雕刻曾获全国石雕石刻设计大赛铜奖、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年,犁倭镇发起党建+扶贫助推乡村振兴计划,各村党支部利用各村资源组建乡亲志愿服务团,将胡正德等一批民间手工艺人引了回来。 “这些艺人是出了名的雕刻工匠,希望通过他们返乡创业,不仅能传承工艺更能形成产业,解决就业、带动脱贫。”犁倭镇河溪村村支书邓朝义说,为了壮大村里的雕刻产业,河溪村为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免费提供了生产场地,并为其争取贴息贷款、宣传产品等。 经过3年的发展,现在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已解决村中10余个雕刻手艺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22岁的汪歆是胡正能的学徒之一。“我家离公司不到米,不出村就能学手艺赚钱。”年,汪歆听说家乡发展雕刻产业,从小喜欢手工艺品的她辞去在浙江的工作,回到家乡加入雕刻“大军”。现在汪歆不仅能免费学习雕刻技术,每月还有元以上的收入。 如今,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一年要参加民博会、各地旅发大会、农博会等近百个展会,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远销至海南、浙江、广东等地。 ※ 村艺传承 让作品走得更远 “我们今天下午送货过来,一共件。” “展位已经联系好,下个月初我们带着作品过来展示。” “这件作品我们得两个月才能完成,可以吗?” …… 32岁的胡家文是胡正能的儿子,年,他放弃了在铜仁一家雕刻公司的高薪职位,返乡接手父亲的雕刻事业,成立了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如今,胡家文每天都在为了开拓市场、增加产品知名度不断奔走。 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胡家文从小就开始接触雕刻。“0年,我正式跟着爸爸、伯伯学习雕刻,大学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习了3年,毕业后也一直在广东从事雕刻行业。”当时年轻的胡家文一心想要在外面创出一番事业,从未想过回乡。 “父亲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村里也渴望发展产业,留住手艺,于是我回家重新梳理了父亲的匠人团队,组建工作室,在村里的帮助下成立了公司。”胡家文告诉记者,返乡前,父亲的匠人团队规模很小,一直处于有人上门便开工,无人问津便歇业的状态。 传统的销售模式让胡家文意识到发展的局限性,他开始联系各类大小展会,带着产品出去“混脸熟”,提高知名度;对接各大博物馆,展示雕刻作品,提升艺术内涵;招募优秀销售员,专业拓展市场;联系各大景区进购他的雕刻产品,提高销量…… 一系列行动,年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的销售额达80余万元。 “我想让雕刻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的生活用品之一,既有艺术观赏性又有实用价值。”说起这个计划,胡家文打开了展示区里的鸵鸟蛋壳壁灯,暖黄的灯光透过精心雕刻的蛋壳,加上欧式复古的装饰,俨然一件精美的艺术生活用品。“现在我们还在探索更多风格,相信将来的销量不愁。”胡家文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 28岁的郭真祥是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的雕刻匠人之一。“我已在公司学习了两年雕刻,希望将来自己多设计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雕刻作品,把贵州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展示出来,通过雕刻作品流传到世界各地,既能丰富产品的多样性提高销量,还能宣传我们的家乡。”现在郭真祥已经在朝着这方面努力,时常参考少数民族图案设计雕刻小饰品。 清镇许多民族手工艺品在时光贵州景区成为旅游伴手礼,带动了一部分销量 ※ 图说村艺 胡正德能辨别出紫袍玉带石的十几种颜色,并利用每块石的天然色彩和形状,选择适宜的创作题材,他的石雕作品对原作的再创作几近逼真。由于将原先的平面作品立体化了,他的石雕作品往往能够比原作更栩栩如生。 华雅艺创产品展示区里栩栩如生的中国龙雕刻作品。 在年轻的胡家文眼中,发展陶瓷艺术产品将是华雅艺创有限公司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在华雅艺创的各类产品中,这种小型吊坠是最畅销的。 在华雅艺创有限公司的雕刻室里,胡正能的徒弟正专心致志进行石雕创作,像他这样的雕刻技师还有七八位,他们都是曾经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如今在家门口不仅能就业还能免费学到手艺。 ※ 我爱村艺 精雕细刻出佳作 在华雅艺创工艺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区,一件名为《深山访友》的紫袍玉作品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作品后座上燃烧着檀香,烟气透过小孔沿着雕刻出来的河道,慢慢流入潭中,宛如山泉水顺势流出形成水塘,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走,望向山腰处友人的房屋。 “这是我们研究了很久才想出来的场景。”设计师胡家艺说,作品原石极其不规则,且通过外观看不到石头内部层次情况,只能一边打磨一边看。 拿到原石后,苦于一时想不出好的构思,胡家艺便将石头放置一旁,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看到明代画家王世昌的山水画《深山访友图》,一下子有了灵感,“我想起这块难设计的石头,是不是也可以雕成一个山水画面呢?”胡家艺立马拿起铅笔在原石上勾勒,几经修改后用毛笔定型,才正式开始雕刻。 “已经把主体画面雕刻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又在想只做一个深山访友是否过于单调,现在类似主题的雕刻作品有很多,我要怎么增加独特性,增加作品的丰富感。”思来想去,胡家艺加入了檀香烟雾的元素,使整个作品更加动态、更加传神。 胡家艺从小接触雕刻,她说,“作为一名设计师,你的作品体现了你的思想和水平。”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她时常参观画展、参观雕刻展,阅览书籍与绘本,学习别人的构图方式和雕刻手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艺,生活中时常拍照记录美好画面,激发创作灵感。 “设计初稿只是雕刻工作的一小部分,在雕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内层石头颜色不适合初稿的形象、石头有破损需要调整位置、空余太多需要填补内容……”胡家艺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样的不断修改不断打磨,才会有一件件完美的雕刻作品问世,推动石雕艺术当代设计、民族品味与气质的传播。 注:文章转载来源于大清镇 本号非商业性如有侵权联系侵删 扫码白癜风治疗方法中科医院专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xw/5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几十块钱的精致好物,双十一断货王就是它
- 下一篇文章: 檀香沉香悠然,闻香却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