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历代本草汇言
砂仁 砂仁(缩砂仁,缩砂密,缩沙蓉)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缩砂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阳春、信宜、高州等县;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岛及湛江地区;缩砂主产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原植物阳春砂仁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水沟林下阴湿处;绿壳砂仁生于水沟林下阴湿处或栽培;海南砂仁生于山谷密林中。喜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旱,忌水涝。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安胎。临床用名砂仁。 《药性论》:君。出波斯国,味苦,辛。能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方曰,熬末,以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末,饭为丸,日二服五十丸。又方: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 《本草拾遗》:味酸。主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汤液本草》:缩砂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 《液》云∶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衍义补遗》:安胎、止痛,行气故也。《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霍乱,心腹痛。又云:止休息痢,其名缩砂蜜也。 《本草蒙筌》:缩砂蜜 味辛、苦,气温。无毒。产波斯国中,及岭南山泽。苗高三四尺许,类高良姜苗茎。)叶有八九寸长。(阔半寸许。)开花近根娇娆,结实成穗连缀。皮紧浓多皱,色微赤黄;子八漏一团,粒如黍米,故名缩砂蜜也。秋采阴干,精制如式。先和皮慢火炒熟,才去壳取仁研煎。与益智子、人参为使入脾,与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黄茯苓为使入膀胱肾,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除霍乱,止恶心。却腹痛安胎,温脾胃下气。治虚劳冷泻并宿食不消,止赤白泄痢及休息痢证。总因通行结滞,服之悉应如神。起酒味甚香,调食馔亦妙。 《景岳全书》:味辛微苦,气温。和脾行气,消食逐寒,除霍乱,止恶心,消胀满,安气滞之胎,却腹痛,治脏寒之泻,止小便泄痢。快胸膈开痰,平气逆咳嗽,口齿浮热,止女子崩中,鬼气奔豚。欲其温暖,须用炒研。入肺肾膀胱,各随使引。亦善消化铜铁骨哽。 《本草纲目》:韩《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又云: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和之气。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者也。又化骨,食草木药及方士炼三黄皆用之,不知其性何以能制此物也?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药鉴》:缩砂仁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佐黄芩、为安胎之妙剂也。治一切霍乱吐泻,心腹绞痛,正以温辛能止疼行气故耳。又于止痢药中用之,亦取此意。以益智人参为使则入脾,以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以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膀胱肾,以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虽然,其性温辛,用之者以热攻热,乃所以为顺治也,经曰,热因热用,此之谓也。东垣谓化酒食之剂,何哉?盖惟温辛行气,则气行而酒食亦为之运化矣。 《本草经疏》:缩砂蜜禀天地阳和之气以生,故其味辛,其气温,其性无毒。入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亦入手太阴、阳明、厥阴。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辛能散,又能润,温能和畅通达。虚劳冷泻,脾肾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虚也。赤白滞下,胃与大肠因虚而湿热与积滞客之所成也。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兼温则脾肾之气皆和,和则冷泻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滞下自愈。气下则气得归元,故腹中虚痛自己也。甄权用以止冷气痛,止休息痢,消化水谷,温暖肝肾。陈藏器用以主上气奔豚,鬼疰邪气。鬼疰必由于脾肾两虚,阴阳乏绝故也。日华子用以主一切气,转筋霍乱。转筋霍乱必由脾胃为邪所干,胃气壅滞闭塞而成。杨氏用以止痛安胎。气结则作痛,气逆则胎不安。洁古用以治脾胃气结滞不散,皆下气散结,温中和胃,入脾、入肾、入肝、入命门、入大肠之故耳。 简误:缩砂蜜,气味辛温,阳药也。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逆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伤,皆须详察简别,难以概用。误则有损无益,勿易视也。本非肺经药,今亦有用之于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证,若咳嗽多缘肺热,此药即不应用矣。 《雷公炮制药性解》:砂仁 内容: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大小肠膀胱肾七经。主虚寒泻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腹满奔豚,霍乱转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气化酒食。炒去衣研用。 按∶砂仁为行散之剂,故入脾胃诸经,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太阴经要剂也。 《本草乘雅半偈》:缩砂仁(宋开宝) 唯能若伏若匿,乃得能升能出。以一物之奇,具金匮济生之用。 辛温涩,无毒。 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 曰∶生西海、西戎、波斯诸国。今从东安道来,岭南山泽亦有。苗茎并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阔半寸许。三四月花开在根下,五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似益志而圆,皮紧浓而皱,有粟纹,外刺黄赤。一团八隔,可四五十粒,形似黍稷,表黑里白,辛香似白豆蔻仁。八月采取,气味完固也。修事,去壳,焙燥,研细用。 曰∶花实在根,若芙蕖之本,敛缩退藏之谓仁矣。固甲函孚,界列八隔,仁粒比砂,攒簇实里,可谓至密也已。疏漏者曰砂鸣,则亟夺其气味而力不充,犹夫其息以踵,孕毓元阳,保任冲举者也。是故升出降入,靡不合宜,宁独对待阴凝,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而已。即虚可补,胎可安,崩可填,惊可镇,痫可定,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从外而内,冬不能自上而下;与命门火衰,不能纳气归元者,亦可使之从降从入矣。并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内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宜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功力也。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顾名思义,俯循垂象,则得之矣。 《本草易读》砂仁 内容:炒用。 辛,温,苦,涩,无毒,性浮。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七经。行气调中,消食醒酒,止痛安胎,除呕住泻。噎膈胀痞之疾,崩带喘痰之。上气咳嗽之剂,霍乱转筋之药。散咽喉口齿之热,化铜铁骨哽之坚。除腹痛而通结滞,治奔豚而疗惊痫。为温燥肝肾之良剂,乃补益脾胃之灵丹。生西海及西戎波斯诸国,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秋月采实,味辛香,食品家多用之。今市肆所货砂仁米,多用草蔻米充之,不可不知。 一切食毒,末服。(验方第一。) 误食铜钱金银,煎服。(第二。) 鱼骨哽咽,同甘草末绵包含咽。(第三。) 口吻生疮,砂仁壳,研末搽之。(第四。) 牙痛,常嚼。(第五。) 血崩,末服。(第六。) 胎损极痛,焙末酒下。(第七。) 子痫昏冒。同上。(第八。) 大便血,末服。(第九。) 身肿连阴,同土狗为末,酒下。(第十。) 气上咳逆,为末,同生姜捣烂酒服。(十一。) 《本草新编》:砂仁 内容:砂仁,味辛、苦,气温,无毒。入脾、肺、膀胱,大小肠。止哕定吐,除霍乱,止恶心,安腹痛,温脾胃,治虚劳冷泻,消宿食,止休息痢,安胎颇良,但只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滞也。 或问砂仁消食之药,入之补虚之中,似乎不宜,何以绝佳?不知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易也。或问砂仁香能入脾,辛能润肾,虚气不归元,非用此为向导不济,殆胜桂、附热毒之害多矣。曰∶此不知砂仁者也。砂仁只入脾,而不入肾,引补肾药入于脾中则可,谓诸补药,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肾则不可也。《神农本草》并未言其入肾,不过说主虚劳冷泻耳。夫冷泻有专属于脾者,何谓脾寒俱是肾寒乎。 白豆蔻 内容:白豆蔻,味辛,气大温,阳也,无毒。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非草豆蔻之可比也。散胸中冷滞之气,益心包之元阳,温脾胃,止呕吐翻胃,消积食目翳。但此物尤难识,铺家多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总之,必须白者为佳,正不必问真假也。或问白豆蔻与砂仁相似,用砂仁,可不必用白豆蔻矣,而不知各有功效,砂仁宜用之于补药丸中,而白豆蔻宜用之于补剂汤中。盖砂仁性缓,而白豆蔻性急也。 《本草备要》:砂仁 内容:即缩砂 宣,行气,调中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 治腹痛痞胀(痞滞,有伤寒下早里虚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专用利气药,恐变为鼓胀。鼓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惟觉痞闷而已,皆太阴为病也),噎膈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利(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大小肠经),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气行则痛止,气顺则胎安),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小肠。《医通》曰∶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地黄用之拌蒸,亦取其能达下也。《经疏》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药为害)。出岭南,研用。 《本经逢原》:缩砂属土,醒脾调胃,为脾、胃、肺、肾、大、小肠、膀胱七经之气药。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利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痞,噎膈呕吐,和中行气,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同熟地、茯苓,纳气归肾;同檀香、豆蔻,下气安肺;得陈皮、白术,和气益脾。惟新产妇忌之,恐气骤行动血也。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又血虚火炎咳嗽禁用,妊妇气滞者宜服。若气虚者多服,反耗其气,多致难产。南人性喜条畅,食品每多用之;北人性喜潜藏,药中亦罕用者。 《本草求真》:[批]温脾暖胃快滞。缩砂专入脾、胃,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辛温而涩,故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然亦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则能入肺;同人参、益智则能入脾;同黄柏、茯苓则能入肾;同赤石脂则能入大、小肠。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痛有喜按拒之别,若使痛喜手按,多属脾胃虚寒,治须用此,否则切禁。痞有因寒、因热、因暑、因湿、因痰、因气、因血、因食之别,亦须审其兼症兼脉以求,不可尽以砂仁为治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泻痢由于寒湿者宜用,热湿者勿用。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齿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胎挟寒滞者始宜,热属虚浮者方用。若因实热而云胎气不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 《神农本草经读》:缩砂仁 内容:气味辛、温、涩,无毒。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开宝》) 《本经疏证》:或曰详观缩沙蜜益智子形象气味,不过与诸豆蔻等致用土金已耳。而核本草主治,若一能宣火之用于水,一能摄水之气于火,其义何居?曰以形象言,则二物皆挺发高大,而一则系实于根,一则别系低枝,花实皆蓄缩于下,是其导气使归,不与诸豆蔻之导气以行者同,此其一也;以气味言,则气之香者属土,天地间水火无土不能相入,味之辛者属金,间水火无金不能互交,导之行者升降自由金木,导之归者往返自随水火,是其交通阴阳,不与诸豆蔻之分理阴阳者同,此又其一也。然二物各有亲切著里之理,在缩沙蜜则皮黄赤而核微黑,味兼酸且咸也,是火土之效用却固护夫水,辛通之循职却归根于水,故曰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皆火土之气隔碍不能下交于水,而水无防范恣性横流之候也。在益智子则皮黑核白味兼微苦也,是水之卫乎外,能致火之敛于内,苦降之循其职,能致水遂滋火而火明,故曰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皆水气不敛,不能上交于火,而火萎馁不能自持之候也。以大致而言,则诸豆蔻主通,二物主摄;就二物而言,则缩沙蜜主降,益智子主升,然缩沙蜜之降,乃去其有形以归无形,益智子之升,乃致其有形以禀无形,而其归根复命之元,实亦与诸豆蔻等为恃其辛凉收肃之力。盖南国气候,冬月类无退藏严密之令,而夏月之发越,多书酷暑而夜即凉爽,是诸物之毓秀于是者,皆发中寓敛,与中土之发者自发,敛者自敛,又不同也。 《本草便读》:砂仁 启脾胃以宽中。辛温有效。逐寒凝而快气。香燥多功。治呕吐腹疼。结滞冷痰可解化。能导归肾部。附根缩密有收藏。(砂仁形似龙眼而小。色黄专入脾胃。以其附根而生。故又入肾。辛温香窜。和中散逆。醒胃强脾。止呕吐。辟口气。凡中焦一切寒凝气滞之证。皆可用之。虽无草蔻白蔻之猛烈。而辛香燥散之性。阴不足者仍不宜用。砂仁密藏于根。能引诸气归束于下。故有缩砂密之名。今人用以制熟地。不特使之不腻。且有归束密藏之意。合于肾耳。) 《本草撮要》: 内容:味辛。入手足阳明经。功专消食散滞。得白术、条芩能安胎。一名缩砂蜜。 《本草害利》:砂仁 〔害〕辛窜性燥,血虚火炎者勿用。胎妇多服耗气,必致难产。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滞下由于湿热;上气咳逆,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滞;皆须详察鉴别。误则有损无益,宜慎之。 〔利〕芳香归脾,辛能润肾,下气化食,治心疼欲呕,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若肾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胎喜疏利,故主之。阳春砂仁,即缩砂仁,其性同,而长于开胃。砂仁壳力缓。 〔修治〕出岭南,七八月采,炒去衣,研入药。 《本草分经》:辛、温,香燥。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消食醒酒。治痞胀,散浮热。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白石脂、赤石脂入大、小肠。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最为稳妥。 《本草择要纲目》:缩砂仁 辛温涩无毒。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 脾胃气结滞不散。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其性属土。故能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得白蔻为使则入肺。得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得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得条芩白术为使则安胎。又冲和之气随所入而得其平也。 《玉楸药解》:缩砂仁 味辛,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和中调气,行郁消渴,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利皆良,咳嗽共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腐酸,理下气之秽浊,除咽喉口齿之热,化铜铁骨刺之鲠。 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凡水胀肿满、痰饮咳嗽、噎膈泄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泻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缘其中气堙郁,清浊易位,水木下陷,不受宣泻,火金上逆,不受温补也。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之回旋,枢轴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 去壳,炒研,汤冲服,则气足。 《饮片新参》: 缩砂仁(即春砂仁) 形色:色紫红,多子结成。 性味:辛香辣温。 功能:开郁除寒,化湿滞止痛,温中进饮食,止溏泻。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或研冲。 禁忌:阴虚气弱,内热烦渴者忌用。 附注:砂壳,色紫褐,多皱缩纹,味香淡温,用以利气,力薄,用量八分。春砂花,香温咸,色紫黄,宽胸理气,化痰治喘咳,用量八分。 西砂仁 形色:色灰白,多子结成。性味:辛香温润。功能:理气宽胸,止呕恶,进食,治便溏遗泄。分量:六分至一钱。用法:生用研冲。禁忌:气虚汗多,及内热烦渴者忌用。 《中药大辞典》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阳春砂仁主产广东、广西等地。进口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玉楸药解》黄元御 去壳,炒研,汤冲服,则气足。 《中药大辞典》 砂仁:除去杂质及果壳,捣碎。 盐砂仁:取净砂仁,用盐水浸泡拌匀,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砂仁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1.砂仁能明显地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与消炎痛对戊巴比妥钠所致的中枢抑制有明显协同作用。 2.砂仁有抗应激性溃疡的作用;砂仁水提液可加强离体回肠管的节律性运动,使其收缩幅度增大;砂仁还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3.砂仁混悬液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4.砂仁有明显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作用。 5.砂仁水提液能增加大、小鼠的肝脏系数。 6.砂仁具镇痛作用。其所含皂甙具有杀灭钉螺、蚊、蛆的作用;其挥发油中所含龙脑可镇痉、驱虫,挥发油中所含樟脑可升压。砂仁中的芸樟醇油杀菌作用。 (整理、媒体/全思捷) (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xw/8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灸简介
- 下一篇文章: 粗人闻香香水实验室檀香33号充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