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住的地方有一位老奶奶,每次去她家都很高兴,因奶奶信佛,所以总是有一股檀香之气在室内,甚是好闻,想着多逗留一会儿自己也染上一点。

但在柴门之前,我几乎是不大知道“香”的,以为香只有信佛的才点,香也只知道檀香。更别说什么香文化了。

(图片源于网络)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被忽视了,这就是香文化。

中国的香,历史久远,远到与中华文明同源。近可溯及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鸟擎铜博山炉及汉武帝的鎏金银竹节熏炉,远可溯及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再远则有多年前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陶薰炉,还有年前城头山遗址的祭坛及更早的史前遗址的燎祭遗存。

(图片源于网络)

香文化的发展一开始只是从制作、炮制、等到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行业代表泓森道这样总结到。

(图片源于网络)

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

魏文帝曹丕

《迷迭香赋》

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之凝晖;

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

方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

信繁华之速逝兮,弗见凋于严霜;

既经时而收采兮,逐幽兰以增芳;

去枝叶而寺御兮,入销谷之雾裳;

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图片源于网络)

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至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宋代朱熹《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图片源于网络)

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图片源于网络)

《红楼梦》中曾有一大段关于香的情节——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儿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古人关于香的著作,分为两种,一种是专论,一种是兼论。专论无非各种香谱,尤以宋代为盛,代表性的是洪著《香谱》和陈著《香谱》。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不过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当今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

柴门之香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北宋陈与义《焚香》

晴窗幽夜,烟云四合,缥缈忘机。

和合之香:精选沉香、艾草两款线香,配合多样日常之需。

四合之香:精选沉香、檀香、崖柏、艾草等四款天然选材线香,配合多样日常之需。

沉香:位列中国传统四大香料“沉檀龙麝”之首,宁神、通窍、养气。香气多变而复杂,富有令人遐想的诗情画意。

檀香:香味独特,祥和平静,有助冥想,能使人心生欢喜,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证得自性如来。

崖柏香:《史记》中称之为“百木之长”,崖柏发出的芳香气体具有清热解毒、去燥湿、抗邪,培养人体正气之功效。

艾草香:气味清香淡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本草纲目》载,艾草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故又被称为“医草”。

歙石香插:采用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石上品水波罗纹石精制而成,借鉴明式家具的制器之法,以极简之造型凸显歙石本身水光潋滟之天然纹理,碧山含黛,清心养素。

案头燃香,笔下生香。

今日霜降,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枯木挂柿,甘蔗刮霜。

榴熟子落,有鼠为仓。暖酒入眠,万物冬藏。

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里,不如燃上一支香,迎一个秋收冬藏。

柴门|安心喝茶的茶馆

赞赏

长按







































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
武汉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f/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