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记掌门人孙亚青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网红。不过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对这个新称呼倒一点也不排斥:“网红一般都是明星级别的人,像我这种老字号的掌门人能排得上网红,也是一种欣慰吧!”孙亚青笑着说。被网红冠名的,还有杭州人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知味观。早在几年前,知味观的各种新口味青团就在网友的测评排行榜上大获全胜,一跃成为青团届的网红,并连续多年赢得线上销售全国第一。老字号和新网红,这两个貌似差了好几个“辈分”的词,竟然毫无代沟地画上了等号。这是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杭州的老字号企业寻求突围的结果。胡庆余堂推出芝麻丸,成为网红爆款;“朱炳仁铜”搭上直播“快车”;毛源昌眼镜开启云配镜模式……近年来,杭州老字号企业通过试水电商、直播带货以及研发新产品等方式,不断转变经营思路,拥抱“新消费”。“老字号”并不“老”,甚至可以很“新”很“潮”。本期《热点面对面》,我们就来聊聊杭州老字号企业的“逆生长”。知味观的青团为什么这么“红”?早上10点,湖滨步行街上的知味观外卖窗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店铺一角还放着一台新零售自助机,市民游客可通过新零售自助机下单。一位满头白发的大爷拎着满满一袋卤味挤出人群,他告诉记者,自己是老杭州人,从小就爱吃知味观的卤味,这么多年过去,这些卤味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么好吃。卤味窗口的另一头,中点窗口则簇拥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正在争相购买风沙芝士球、鲜柚蟹柳时蔬色拉、榴莲班戟等这些知味观推出的创新产品。排队这个现象,在知味观门店随处可见。用掌门人张静的话来说就是:“知味观已经成为杭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上班前买两个知味观的包子,下班后到知味观买些卤味,已成为杭州市民的日常。据张静介绍,疫情期间知味观部分连锁门店关闭的日子,很多市民都急了,纷纷来询问开门时间。“知味停车,闻香下马。欲知我味,观料便知。”多岁的知味观为什么能一直这么火?除了矢志不渝的传承,还有锲而不舍的创新。很多人了解知味观的创新是因为它一夜爆红的网红青团,但其实,知味观的“新”由来已久。正如张静所言:“如何把知味观这张金字招牌擦亮?首先要把传统点心这项非遗传承好,把专营杭帮菜做地道,在这基础上,考虑各消费群体的口味需求,推出个性化的产品。”“比如西湖醋鱼这道菜,老杭州人基本都喜欢,可现在的新杭州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他们对这种酸甜中偏酸的口感多少有些不习惯。”张静之所以能对顾客的口味了然于心,源于知味观细致的线上线下意见调查。根据顾客口味,知味观的正餐饮每个月都会推出10道新菜,并根据点菜率决定是否继续保留。考虑到上班族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做菜,知味观就推出了27个品种的方便净菜,洗好、切好、包好,顾客买回家可以直接下锅。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蛋黄肉松雪莓娘苏式月饼、金沙奶黄冰心月饼、杨枝甘露芒果流心台式桃山皮月饼、软心蜜桃乌龙茶台式桃山皮月饼、海盐芝士松露流心台式桃山皮月饼、黑松露培根广式月饼等纷纷加入了知味观网红月饼大军,给消费者带来了众多惊喜。“我们还把青团做成了奶茶馅的。”张静说,餐饮要做大做强,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年轻群体,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眼下,她正带领团队开辟新路,为知味观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王星记掌门人变身“斜杠青年”如果用“斜杠青年”来形容孙亚青,其实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中华老字号王星记的掌门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亚青精通拉花、扇骨造型设计、扇面创作设计、雕刻镶嵌等独门绝活。而在今年,她又收获了一个新头衔——“网红直播达人”。“刚开始我还有点排斥,我想我又不是专业的主播,在镜头前说说有什么用呢!”今年4月,当京东直播找上孙亚青时,她还有点迟疑。“后来他们跟我说,孙总你不用卖产品,你只要讲故事就行了。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孙亚青便在直播间讲起了王星记扇的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以及扇子与名人的故事、扇子的养生、扇子的搭配等。没想到第一次讲,一个半小时便吸引了10万多粉丝。评论区纷纷留言:“中国传统手工艺真的太厉害了!”“孙总带货靠谱啊,好货买买买!”还有不少网友向孙亚青提出了自己对扇子的疑惑:手工扇与机器扇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辨别檀香扇的真伪?送给老师的扇子应该怎么选?对此,孙亚青都一一做了回答。“传统意义上的直播带货卖的是产品,而我们掌门人直播卖的是‘干货’,就是把平时藏在肚子里的‘干货’晒出来,和大家分享。”第一次直播的成功给了孙亚青很大的自信,于是就有第二场、第三场……采访当天,她翻了翻自己的工作记录,原来这半年间,她已经在各大主流直播平台直播了近20场。其中最火的一场,百度直播一个半小时吸引了万人围观。“通过直播互动,我可以零距离倾听消费者的心声。消费者需要什么,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创新的东西。”孙亚青认为,所谓创新,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在新消费时代,老字号尤其不能倚老卖老,要永远保持创新活力,适应新变化。最让孙亚青高兴的是,来看直播的网友中,80%以上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会穿汉服,会用扇子,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年轻群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f/14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