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之趣,闲语三言二
明代,用香一事在普通民众中普及,香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焚烧香饼的“铜丝火笼儿”,是明代比较流行的袖炉、手炉。其形制较小,可随身携带,可供取暖兼做熏香之用。制作精美的袖炉,还可作清雅的玩物。高濂撰《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袖炉曰:焚香携炉,当制有盖透香,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熏炉,似便清斋焚香,炙手熏衣,作烹茶对客常谈之具。今有新铸紫铜有罩盖方圆炉,式甚佳,以之为袖炉,雅称清赏。 袖炉 手炉 香饼,是用各种香料调合制成的和香,压成饼状。在明代有一种甜香饼,很受明人喜爱。屠隆《考盘余事》载:甜香,惟宣德年制清远味幽,坛黑如漆,白底上有烧造年月,每坛一斤,有锡盖者方真。 明代香学著作《香乘·猎香新谱》中记载有“内甜香”香方,有可能是内府(皇宫的仓库)的甜香方: 檀香四两、沉香四两、乳香二两、丁香一两、木香一两、黑香二两、郎苔六钱、黑速四两、片麝各三钱、排草三两、苏合油五两、大黄五钱、官桂五钱、金颜香二两、零叶二两。 右入油和匀,加炼蜜和如泥,磁罐封,一次用二分。 《香乘》中记载用细竹棍做芯的棒香:沉速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唵叭香三两、麝香五钱、苏合油六两、白芨面一斤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焚烧棒儿香可代替薪火取暖的香,在古书中常有提及,《云林异景志》:宝云溪有僧舍,盛冬若客至,则不燃薪火,暖香一柱,满室如春。 棒香、线香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有描绘晾晒线香、盘香的情景。 线香的出现让用香一事更为便捷,但并没有就此取代传统的香饼、香丸。富贵人家居家用香依然以香饼、香丸、名贵的香木为主。平时使用的香饼、香丸,都有专门的香盒盛放。香盒材质有陶瓷、雕漆、牛角、犀角、象牙等。 用香比较讲究的雅士,会选择不同材质的香盒盛放不同的香品。明代宁献王朱权《焚香七要》香盒条载:用剔红蔗段锡胎者以盛黄、黑香饼,法制香磁盒用定窑或饶窑者以盛芙蓉、万春、甜香。倭香合三子五子者用以盛沉速、兰香、棋楠等香。 香盒、香炉、香箸瓶的组合,被称为“炉瓶三事”。是明代文房清玩的典型设施,在明清时期的画作中常有描绘。 炉瓶三事,古人是焚香必备之物。炉为焚香之用,盒用来盛放香饼、香块等香品,香箸瓶则是方便放置香铲、香箸。香铲用来翻铲炉中的香灰,香箸用于夹取香品。 明代个人用香方面,熏佩之香十分盛行。佩戴香袋既能香身,还可作装饰之用。在古代用于佩戴的香方很多,《香乘》熏佩之香中有以各种花命名,专供佩戴的梅花衣香、蔷薇衣香、牡丹衣香...... 丁香一两牡丹皮一两甘松一两(为末)龙脑二钱(另研)麝香一钱(另研),右同和,以花叶纸贴佩之。 ——牡丹衣香 明代还有用来熏被的器具的球形香炉,明人称为“闺房雅器”。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十二中述: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棙,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无,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真闺房之雅器也。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f/2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查出肺癌前,他说健康在我眼里,还不值一
- 下一篇文章: 如何度过一个阴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