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徐细涓读李凤群的大望
《大望》刊载于《花城》长篇专号春夏卷 从阅读《大江边》算起,我阅读李凤群老师的小说已经10多年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阅读和推荐李凤群老师的作品,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的小说本身就好读,文字朴实,情节生动,自成体系,引人入境;二是独特的江心洲文化,觉得她的小说恰好就是为我,为她,为大家,为长江中下游江边人民特地而作,就象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那么巧的填补了自己的某个精神缺口。(最近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学史方面也提倡读家乡史,如能将李凤群作品按时间顺序读读,那也真是一本鲜活的无为家乡史,是地方志的补充,值得一读。) 好的小说,会让读者不由自主进入一个与真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却完全不一样的世界:金庸的前武侠世界,沧月的后武侠,南派三叔的盗墓,刘慈欣《三体》的未来空间,路瑶、史铁生的黄土高原,陈忠实《白鹿原》的渭河平原,莫言《红高梁》《檀香刑》的高密平原等。李凤群也一样,她的《大江边》《良霞》《大风》《大野》《大望》里也有个独一无二的江心洲,那里有四面围水的长江中小岛的农耕生活,有农耕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碰撞,不诗情画意,不矫揉造作。 《大望》其实挺让人沉重的,很钦佩李凤群老师敢于直面“老年生活领域”和“农村故园荒芜化”话题。因为“老年”两个字,注定有些让人无能为力、注定无解、注定无法救赎,有过切身体会的人,大部分都会畏惧,但凤群老师能沉下笔,描写最真实的“生、老、病、死”,洞察生命的真谛。 《大望》它有两条线,两条线都不轻松。一条线是正常时间线,生活表相之线。它真实反应了当下“赵钱孙李”四位老人代表的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作为从农村走出去的老年人,他们没有养老金,没有固定的养老场所,只能寄希望于儿女能够赡养他们。他们担忧儿女遗弃他们,在小说中,老人们担忧和恐惧,恰恰都成为了现实。 另一条线,则是回溯之线,生活还原之线。正如一句“苍天他饶过谁”,和儿女一起生活好好的四位老年人,突然遭遇了集体被儿女(社会)“遗忘”。他们不得不回到曾经生活的村子——长江边上的大望洲,为了能够恢复与儿女的联系和冲破困境,经历了种种煎熬。后来迫于生存,他们对前半生作了追忆和反思,暴露了人性善恶。小说有四个主人翁,但我印象最深是“老李”,这也是作者着笔重感情深的一个人物,她的人生经历提醒着我们,要认识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要认真人本身存在的弱点,能够真诚面对错误,认识和接受生活的原罪,真心地弥补。 首先,我想将李凤群老师的《大望》与莫言的《蛙》比较一下。计划生育是一个社会痛点,也是两篇小说的共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l/10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熟记诺贝尔奖得主百搭金句,助你打造出彩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