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蒋软禁53年,张学良自评quot
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唐德刚 这段话,说的便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的传奇一生。 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国民革命军将领之一。 即便是不了解历史的人,也曾在中学时代的历史课上背过他的名字。 毛泽东评价他是: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更是用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来形容张学良。 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在接替了其父亲的事业之后,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策划了西安事变。 而他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的这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直接促成了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使得全国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但作为历史功臣的张学良,则在这次事变后,直接被蒋介石父子软禁起来,长达53年,直到年才恢复了人身自由。 这位身为国民党著名将领,却被中国共产党也给予了极大赞誉的爱国将领,一生承受了诸多非议。而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正是因了他的被囚生涯,在民间传为佳话。 年6月的一天,张学良出生了。 大抵不凡的人物总要有个不凡的出生背景,张学良的出生方式就颇为与众不同,普通人简直难以模仿。 这天,张作霖带着夫人正走在路上,要从海城赶往台安。 张作霖和亲信们骑着马,夫人坐着马车,此刻的张作霖心里是非常焦急的,因为夫人即将临产,他这一趟就是送夫人回老家生子。 结果却不料,路上竟遭到了仇人的伏击。一番争斗之下,马车颠簸不已,虽然在张作霖的保护下,子弹未能伤到夫人,但在这样崎岖的道路上快速行车,张夫人没能等到回老家,在路上便生下了张学良。 或许也正是因为早产的缘故,张学良从小就体弱多病。 这可急坏了张作霖。对张作霖来说,张学良可是他的第一个儿子,怎么能不宝贝?可儿子这样天天生病,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爱子心切的张作霖给儿子请了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摇头道:这孩子的命太硬,得换个名字才能消除灾祸。 当时东北民间有个说法,给孩子起个贱名能帮助孩子平平安安的长大。而这个名字也不是随意起的,要有长辈走到街上,拿他听到的第一个名字来用才行。 于是张作霖就照着算命先生所说的,走到大街上,耳边刚好传来一声——小六子! 从此,小六子就成了张学良的代名。 这个名字倾注了父亲对他的慈爱与关怀,而小六子也终于不负父望,身体慢慢地结实起来,成为了后来众人口中的少帅。 张学良16岁的时候就到了父亲张作霖的军中服役,两年后进了东三省的陆军讲武堂,后来以炮兵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担任东北军第三混成团第二团团长。 也是在他16岁那年,迎娶了他的发妻于凤至。这其中还颇有些曲折,我们在以后的文中再慢慢讲述,这里只简单带过。 张学良这个人长得好看,又是从军,气质好得不得了,天生风流多情。 他在口述历史中说自己: 生平无憾事,唯一好女人;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国人,那个嫖的不算,花钱买的,卖的不算,我有11个情妇。可见有多风流。 但对于发妻于凤至,他一向是喜爱中又有敬重,也是因此,在后来遇到于凤至今生最大的情敌赵一荻的时候,也并未纳她过门,而仅仅是以秘书的身份安排在身边,给了于凤至该有的尊重。 多情的张学良在事业上也毫不逊色,少年时就展露了出色的军事头脑。 年的时候,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所指挥的军队是奉军中唯一取胜的部队。 张学良被称为少帅,少帅这个称呼,在今天听来十分的威风,但在当时,这却是军界纨绔子弟的代名词。 张学良作为著名军阀张作霖的长子,想要接替父亲的大业,不被父亲的阴影笼罩一辈子,他就必须得拿出让人信服的实力来。 而这两次直奉战争,张学良就充分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实力,并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帮助奉系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他也因此战而升为京榆地区的卫戍总司令。 而他命运中的重大转折点,很快就要来了。 年,就是他遇到红颜知己赵四小姐的那一年,皇姑屯事件爆发了。 日方见张作霖态度强硬,无意与日本合作,便偷偷派关东军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在铁路上埋下了大量的炸药,密谋炸死张作霖。 在当天的凌晨5:30,当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突然被炸毁,张作霖当场被炸成重伤。 但是张作霖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亲信立马送回了沈阳。张作霖在确认是日本军动的手之后,留下话来: 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干吧,我这个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说完便闭上了眼睛。 当时的张学良正在宴会上,因为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为防止日军的进一步举动,奉天采取了雷霆作风,对张作霖的死密不发丧,并且发电称张作霖只是身受微伤,精神尚好。 因此,当时张学良收到的密电,也只是说父亲受伤,让他回来暂主大局。 当父亲在病榻上呻吟,生死一线之时,儿子在宴会上谈笑风生,接待名流。 这个镜像如此荒诞又如此心酸。 以至于后来张学良再没有过过真实的生日。他说: 我生日我不要了,我不能过我的生日,一过生日我就想起我父亲。 张作霖的突然去世让少帅张学良一下子失去了保护伞,他不得不只身独当大局,猛然承受起诸多压力。 张作霖与麾下将领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作为军队,自然有上下级的关系;另一方面,其中不少人都是他早年混迹江湖时期拜过把子的兄弟。新派旧派杂糅到一起,中间有免不了的纷争。 在张作霖死讯公布后三天,奉系的大佬们就召开了东三省军民联合会议。在一连几天的商议之后,倾向于推举张作相继任东北领袖。 但不料张作相却一心向着张学良,他坚决推辞了这一任命,并且向旧派各位元老推荐张学良子承父业。 就这样,最终新旧两派达成一致,张学良顺利上台。而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东北易帜,使得日本侵占东北的计划整整推迟了三年。 从军11年的张学良早就厌倦了来来去去的内战,但是如今的局势又让他不得不在其中周旋。 为了国民的统一大业,也为了东北人民,张学良决定从名义上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年12月29日,张学良公开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于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所辖各省降下五色旗,升起代表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这是张学良上任后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事情进行得并不容易,从酝酿到实现,前后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涉及多方的复杂关系。 但最终在张学良的努力和蒋介石的让步下,东北易帜还是顺利进行了。 在这件事中,张学良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此时的张学良手握八省军权,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北部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也由此成为蒋介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这个阶段可谓是张学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除了中东路事件中所展现的热血与勇气,或许还有些许鲁莽,张学良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压力,但该来的还是会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了。 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以武力侵占东北。 而张学良一生中最受争议的时刻开始了! 张学良在历史上为人诟病,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 很多人都说,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下达给张学良的命令,他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事实并非如此,张学良年老后也一直在接受采访时不断重申,这不关蒋氏的事,不抵抗政策自始至终都是他张学良自己的决定。 可能张学良的路人缘确实是好,出于对少帅的爱护,人们总想把他人生中这最大的一个污点给洗掉。 而蒋介石,既然他干的坏事已经那么多了,再多加一件又何妨? 所以人们在看到当时的东北不抵抗政策的时候,总下意识地觉得这一定是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达的命令,甚至为此还指认蒋介石曾给了张学良一份“手书”,传达的就是不抵抗命令。 这份“手书”后来到了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的手里,宋美龄还曾多次索要这份“手书”,为此甚至差点姐妹反目。等等等等。 但这真的都是无稽之谈。 老年的“少帅”自己对此倒是坦荡得很: 我要郑重地说明的,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这样说,替我洗刷,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而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在口述历史里,也曾专门对这件事做过解释: 根本无此事,历史就是历史,要尊重事实。 这下事情总算清楚了吧?不抵抗命令是张学良的决定,确凿无疑。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下不抵抗命令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他的父亲张作霖后期一样,张学良对日本一向是不激怒、不合作的态度。之所以在日军刚刚侵犯东北的时候选择不抵抗政策,其实是经过他慎重地考虑的。 张学良后来在采访中称,当时他确实茫然失措: 当初,未料到关东军会发动九一八事变。 当时他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并非真的就是“不抵抗”,而是为了大事化小,不挑起事端,不给日本方以扩大事态的理由。 张学良承认是自己判断错误,没有认清日军的侵略意图。在年面对日本记者的采访时,张学良说: 大家责备我说我不抵抗,我不承认。 假如我真知道日本人要政变,我当时可能跟日本人要拼的。 后来说这些话的张学良到底是为了消弭恶名,掩盖自己曾经的大错,还是真的只是悔恨当初的判断失误呢? 其实从当时的一些资料上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一直寄希望于国联干预。他确实没有料到日本敢于发动如此惊天恶行,毕竟当时的日本人在东北捣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之前曾多次交手,一向都是本着大事化小的政策,只是谁也没料到这一次事态会如此严重。 虽然张学良明确说不抵抗政策并非蒋介石下达的命令,但这是两人的共识却是毫无争议的。 在“万宝山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密电中称: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宜亟以及避免冲突。 但随着形势越来越恶化,张学良也不得不转变了思路。 年,当共产党已经在全力抗日,而国民党依然在计划内战的时候,面对着坚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张学良决然发动了西安事变,联合杨虎城,逼蒋抗日。 张学良说:只要他答应抗日,我们还拥护他做领袖。 他布置好了一切,尤其强调了要保障蒋介石的安全。 后来有人说张学良这样做是军事叛变,是为了争权,全然是无稽之谈。当时张学良所周密计划的一切,全部都是为了促成全国统一。 彼时的张学良如是说: 决不能因为要停止内战而引起内战,若是如此,我张某便成了千古罪人。 到24号上午,蒋介石终于在原则上同意了八项主张。 而这时候的张学良则力排众议,决定无条件释放蒋介石。 他还在召开的设计委员会上说:这次事变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今后要拥护他做领袖,同他共事,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 甚至张学良还亲自送蒋介石回了南京,相当于请罪。 张学良当时为了民族大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作为,令太多人佩服。 但唯独除了蒋介石。 张学良的种种努力和仁慈对待,并没有令蒋介石感怀在心,反而令他怀恨在心。 刚刚安然返回到南京,蒋介石立刻违背诺言,扣押了张学良。 表面宣布停止了对西安的军事行动,但实际上背后却又部署了五个集团军兵力对西安进行夹击。 此时,已经处境艰难的张学良,本着平息事端、促进统一的原则。将西安事变的军事善后问题艰难进行到底,使得西安事变终于和平地解决。 而这位西安事变最大的功臣,却从此之后就失去了自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被囚禁生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西安事变后的第13天,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便遭幽禁。 原本蒋介石是计划直接杀掉张学良的,还是宋美龄从中周旋,态度强硬,张学良才得以保留一命。张学良曾感叹道:蒋夫人多在一天,我便能多活一日。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法庭判处了张学良十年徒刑。 在听到此消息后,张学良的发妻于凤志肝肠寸断,连忙从国外赶来,陪伴着张学良度过了三年幽禁初期最困难的生活,甚至为此而患上了乳腺癌,后来不得不到美国寻求治疗。这令得张学良颇为感怀,亲自为妻子做了一首诗: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抗日战火中,张学良经受了数次迁徙。 从万人瞩目的少帅到如今的阶下囚,这般凄凉几人能知? 每当想起曾经的辉煌,如今的萧瑟冷落就更显得刺目。 年的一天,张学良做了一首诗: 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 正是他当时的真实心境。 萧瑟的其实不是风景,而是被禁锢的心呐。 但事已至此,身不由己,此时的他又能如何呢? 最大的幸事便是有赵四小姐不离不弃的陪伴。这个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官家小姐,为了在此照顾张学良,硬是练出了一手好厨艺。为了跟张将军用英语对话,她还学会了流利的英语。 就这样,四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让旁人都看得感怀不已。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佳话,也是由此传了开来。 百无聊赖的日子里,张学良有时候便看看书,研究学问。因为自觉与王阳明的遭遇相似,他便开始研究王阳明的学说。赵四小姐为他找来了许多资料。除此之外,马列主义著作他也读了不少,中国古代历史也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在幽禁台湾期间,张学良与张群、张大千、王新衡三人常常往来,四人经常在一块儿喝茶聚餐,戏称为张张会,在这里面既有政治家,也有艺术家,彼此相谈甚欢,张学良的日子倒也过得闲适。 时间久了,张学良自然也便想开了。他本来就心胸豁达,既然没有别的路可走,便努力把现在自己的路走好。 他开始过起了养生的生活,在有限的条件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他研究明史,研究中国社会,后来还在宋美龄的推荐下成为了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因着基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原则,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和他的红颜知己赵四小姐之间,这时候他必须要二选一了。 但于凤至远在美国,陪在身边的只有赵一荻,这其实是一个已有答案的选择题。 于凤至年就开始陪伴张学良,这个比他大一岁的女子,聪明温柔,一生默默追随他,甚至为了他西安事变后获得自由而各方奔走。 如今让他提出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小姐结婚,张学良实在下不了决心。 但于凤志不知道的是,她当时为了帮助张学良恢复自由而做的一些奔走,反而加速了她和张学良的离婚。毕竟对于蒋介石来说,远在美国的于凤至无论怎么说都算是张学良的一条后路,只有断了这条后路,他才能彻底安心。 而当时张学良常常来往的那几个朋友,张大千、张群等人,早已拜服在赵四小姐的厨艺之下。他们亲眼看到了多年来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坚守如一和患难与共,在心理情感上自然都倾向于这位一直没有名分,但实际上却尽了夫人本分的赵一荻。 于是,在这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于凤志同意了与张学良离婚。于是,白发的赵四小姐终于嫁给了她用心爱了一生的张学良——这个她十五岁时便爱上并追随一生的男人。 年7月,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台北一友人的寓所里秘密举行了婚礼,开始了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 又在36年后,张学良才终于恢复了人身自由。算起来,此时的他已经被蒋介石软禁了整整53年。 从36岁关到89岁,53年时光啊,一个人的大半辈子,一路走来,谈何容易! 此时的张学良即便已经恢复了自由,也已经是垂垂老矣,再也没有了曾经的意气风发了。 因为一场西安事变,因为一腔爱国热忱,落得半个世纪的失去自由……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问一句:值得吗? 提起这件事,张学良在晚年自己说道: 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爱国会后悔吗?不会!那么,这件事又有什么可再说的呢?虽然辛酸,但也无话可说。 晚年看淡了一切的张学良,闲淡自如,早已经是有大智慧的人了。年,他离开台湾到夏威夷安度晚年,于6年后在檀香山病逝,享年岁。 而他的这段历史,却并没有随着他的逝去而归入尘土。直到今天,他过往的种种传奇还在吸引着人们去不断地研判、探索,对他的评价,也依然是纷纷扬扬,并无定论。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张学良,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你眼中的张学良,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基于你哪种认知做出的判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l/13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权游的马王到正义联盟的海王,又
- 下一篇文章: 国父孙中山又叫孙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