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工作室 https://news.39.net/bjzkhbzy/210729/9248628.html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家乡在鄂西郧阳地区均县草店镇,后修丹江水库沉没于水底。常常听大伯和父亲讲起旧时老家的一些乡风民俗,我记忆最深的是武当山的庙会和朝山敬香了。求神拜庙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境内道观林立,且多具一定规模。尤以交通沿线,可说是五里一宫,十里一庵。除了武当主峰金顶之外,知名的还有八宫、二观、七十二庵堂。老家小镇,周围十五里范围内,较大道观就有上十处,如元和观、老营宫、周府庵、自在庵、金花树、玄岳门等。鼎盛时期,仅周府庵一处就有道士二、三百人。县城净乐宫宫区几乎占了城内一半。庙宇多,烧香求神的人也多。那时,人们家里遇事,都要进道观烧香,祈求神灵佑护;老人小孩生疮害病,求神保佑早日康复;妇女想生小孩,求神赐予贵子;男人出门远行,求神佑护一路平安;做生意的求神保佑发富生财;种庄稼的求神赐予五谷丰登。遇上久旱,人们则集体出动,从庙里请来龙王或猴王,周游村镇,一路鞭炮齐鸣,甚至请来戏班唱戏祈雨。每逢初一、十五,也总有络绎不绝的人进庙烧香,特别是遇上庙会,上庙的人更是熙熙攘攘,热闹异常。说到庙会,每年总有几次,像二月二龙王会,三月三娘娘会,六月六二郎神会。与会这天,观里道士早早起来,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各个殿堂都排好供点,供上香烛,点起长明灯,并设下蒲团。大小主事穿着整洁道装,分往各个殿堂接待香客。上庙进香的人,总不免到处走走,每个殿堂都要进去瞻拜,每座神像前点三柱香,烧一些表,还有些老太太抽签祈愿,图个吉利,少不得要布施一些灯油钱。中午时分,观里照例有斋饭招待香客,只要另拿斋钱,就可享受。斋饭吃素,无酒无肉。但也讲究七碟八碗,主要是用豆腐、豆芽、冬瓜、萝卜、青菜等,仿照荤菜做法,蒸炖炸炒样样都有,有的似红烧肉、粉蒸肉,有的似扣肉、条子肉,也有素炒、凉盘。虽然全素,却也很有滋味。所不足的,席上禁用葱、韭、蒜做佐料。据说这一禁忌,出自佛教“目莲救目”。朝拜武当人们对朝拜武当山顶峰的祖师庙,最为虔诚。武当山顶峰名日天柱峰,面积不大,庙宇玲珑别致,祖师殿堂及供奉的祖师真武神像,乃至供桌、供器,全用紫铜铸成,并鎏以金箔,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天柱晓晴’,乃为县内八景之首。上山路上,有老君堂、太子坡、剑河、紫霄宫、南岩及乌鸦岭以上的九连登等,景致别致,各有特点,也都是朝山必经的地方。所有道观终年香火不断。按照当地风俗,小小娃娃第一个本命年(十二周岁),必须朝拜武当。自此以后,每隔三几年总要进一次香,一生中少则十次八次,多者一二十次。朝拜武当者,更多的还是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七、八个省的香客。据说在这些地方,有人能朝拜三、五次武当,就能在当地凭添许多声望。人们遇到一些难解纠纷,都会请他出面,求个公道,说他是多次见过祖师的人,心地坦诚。远道朝山香客,年年都要组会,结伴同行。一般每会一百多人,多的达二、三百人。有会首、协理,下面分队编组,各有人负责带领,组织严密,行动统一。一般都在腊月三十吃过团年饭由家乡动身。大队人马浩浩汤汤,一路爬山涉水,主要靠步行。到达老家小镇,近一点走六、七天,远的要十多天。小镇是朝山香客必经之地,每年旧历正、二月,朝山香客为小镇凭添了热闹气氛。特别是正月初七、八、九,几乎昼夜香客不断。远道朝山香客,每会都有一座仿制的微型金顶祖师殿;一队身着古典武士戏装的仪仗队,举着十多面彩绣的三角龙旗,和一套木质仿古兵器,还有一班吹打乐队。走街过镇时,旗帜招展,队伍整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有时两会相遇,乐班则会相互赛吹,争个高下。有些好事人家,当香客队伍到来时,有时会拿出几包香烟,沏上一壶好茶,端上几条板凳,当街一放,乐班就会为你吹奏一阵,这时往往会拿出他们的绝技,在吹奏中辅用小器皿,如茶杯、茶碟及小铁盘、小铁筒等,变换唢呐腔调,吹出一两折戏曲,更使你大饱耳福。朝拜武当,由小镇开始登山,到达金顶足有一天路程。一路上队伍严整,少有擅自离队或高声喧谈的,人人保持禁忌,绝不可与人口角,绝不可讲不吉利言语,甚至不可讲隐含不吉谐音言辞。路过道观要整体在道观外跪拜,并高唱三声‘南无无量爷受福’。在香客集中路过的这段时间,许多道士会把一两尊神像搬到道观外路边,接受香客布施。遇上这类‘路神’,香客们照例丢些香钱,或施舍一把自带的干粮。大凡远道来的香客,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多数为单纯求神烧香的,身背小香包,颈后插一支三角小红布旗,有的腰围一条红布带,或加背一袋干粮,再无别的什么标志。一种是一般还愿的,均为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少年小伙初次朝山,这些人多为家里娇养,或幼时生过大病,长辈代为许愿,待成人后朝山进香,他们多穿红色紧衣紧武士古裘,有的还像戏剧角色那样开脸挂须,除了身背小香包,有的还背一副三十六斤或四十八斤重的铁链,作为献给祖师的供品,由道观里牵拦在上山险路边沿以利香客攀援。第三种是个别所谓‘烧大香’的,这类人,多因家中长者得过重病,许下大愿,待长者病愈,晚辈身背三支三尺长大香朝拜武当,代为还愿。他们从小镇离开大队,单独行动。行动前,先朝武当顶峰焚香叩拜,然后用特制的枪形或剑形小银钎刺穿两颊,名日‘封口’。从此不吃不喝,不歇不睡,由两位壮力香客陪同扶拣,直奔峰顶。一路上其他香客主动让路,保证通行顺畅。到得山顶祖师殿,在神像前烧香叩拜后,拔掉银钎,敷上香灰。说也奇怪,创口不再敷药就会自然愈合。我大伯小时候曾亲见一位烧大香客,用银纤从鼻梁上刺穿肉皮,吊上一只小香炉,点燃檀香,由两人搀扶上山。可见对神的迷信和虔诚。上面所记的,那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事了。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发展,情况大多已经改观,有些已不复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l/1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