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熹

原文:旃檀

《楞严经》云:“白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今西南诸蕃酋皆用诸香涂身,取其义也。

檀香出海外诸国及滇粤诸地。树即今之檀木,盖因彼方阳盛燠烈,钟地气得香耳。其所谓紫檀即黄白檀香中色紫者称之,今之紫檀即《格古论》所云器料具耳。

白话文翻译:旃檀

《楞严经》上说:“用白檀涂在身上,能消除一切热恼。”现在西南地区的各个部落酋长,都用各种香料涂在身上,就是由此取义。

檀香产自海外各国和滇粤一带。这种树就是现在的檀木,大概是因为那里的阳光强烈、气候炎热,地气汇聚而产生了香味。所谓的紫檀,其实是黄白檀香中颜色偏紫的一种,现在的紫檀就是《格古论》中所说的器料。

点评:

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檀香始终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而《楞严经》的这句“白檀涂身能除一切热恼”更是将其地位推向了顶峰。这句话不仅仅是宗教的教义,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信仰和习俗。西南地区的部落酋长们,他们用各种香料涂在身上,其实是在寻求一种精神的庇护,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内心的烦恼和身体的病痛。

而这种信仰的背后,也隐藏着地理环境对檀香生长的影响。滇粤一带和海外各国,这些地方的阳光炽烈、气候炎热,恰恰是孕育檀香的自然温床。在这种环境下,地气汇聚,香气四溢,为世界带来了这一珍贵的香料。

此外,紫檀在器物制作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它坚硬而美丽的纹理,使得它成为雕刻和家具制作的理想选择。《格古论》中所描述的“器料具耳”,更是突显了它在工艺制作中的重要价值。

这段材料不仅仅是关于檀香的简单描述,它更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缩影。无论是宗教的神秘、地理的奥秘还是工艺的精湛,都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檀香不仅仅是一种香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

原文:檀香止可供上真

道书言:檀香、乳香,谓之真香,止可烧祀上真。

白话文翻译:檀香只适合用来供奉上真

道家经典上说:檀香、乳香,称之为真香,只适合用来祭祀上真。

点评:

“檀香止可供上真”,道出了檀香在道家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与乳香一同被誉为“真香”,是祭祀上真神祇的专属供品。这种香氛独特,充满神秘感,仿佛能够通达神灵的世界,传达人们的虔诚与祈愿。

在道家经典中,檀香与乳香被誉为“真香”,意指它们是最为纯净、真实的香气,无任何杂质与矫饰。这也暗示了它们在道家修行中的重要性,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能够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更为高远的精神境界。

檀香在道家文化中的神圣地位,以及它在宗教仪式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不仅仅是一种香气馥郁的香料,更是人们心灵与神灵沟通的桥梁,是追求精神超越的象征。

原文:旃檀逆风

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成实论》曰:波利质多天树,其香则逆风而闻。(《世说新语》)

白话文翻译:旃檀的香气可以逆风

林公说:白旃檀虽然香气馥郁,但怎能逆风而闻呢?《成实论》中也说:波利质多天神之树,其香逆风而闻。(《世说新语》)

点评:

在《世说新语》中,林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这其实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哲学思考。他质疑,如此馥郁的香气,为何能够逆风而行,飘散到每一个角落。

而《成实论》的回答则更加神秘:“波利质多天树,其香则逆风而闻。”这里提到了一种名为“波利质多”的天树,其香气逆风而行,让人不禁想起佛教中的神话与传说。

这段材料不仅仅是关于香气和风的描述,它还隐含了对自然、宗教和哲学的深度思考。香气与风,看似是简单的自然现象,但在文化的渲染下,它们成为了沟通人与神、现实与超越的桥梁。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将日常事物升华到哲学的高度,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原文:檀香屑化为金

汉武帝有透骨金,大如弹丸,凡物近之便成金色。帝试以檀香屑共裹一处,置李夫人枕旁,诘旦视之,香皆化为金屑。(《拾遗记》)

白话文翻译:檀香屑化为金

汉武帝有透骨金,大小如弹丸,任何东西靠近它都会变成金色。武帝试着将一些檀香屑和它一起包裹起来,放在李夫人枕头旁边。第二天早上一看,所有的香屑都变成了金屑。(《拾遗记》)

点评:

在《拾遗记》中,描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檀香屑化为金。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的传说,更是对物质与精神的一种深度思考。

汉武帝拥有的透骨金,有着神秘的力量,能让一切接触到它的物体瞬间变为金色。这种金,其实是一种象征,代表了极致的富贵与权力。但与之相比,檀香屑的转变则更显神奇。原本的香屑,经过一夜的沉淀,竟然都变成了金屑,这无疑是对其神圣地位的一种肯定。

这段材料中,檀香与金的关系,其实也是对人性的一种隐喻。在权力与财富面前,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追求表面的荣华富贵。但真正的价值,其实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精神的升华。就像檀香屑那样,虽然微不足道,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却能展现出惊人的价值。

原文:白檀香龙

唐玄宗尝诏术士罗公远与僧不空同祈雨校功力,俱诏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命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酉阳杂俎》)

白话文翻译:白檀香龙

唐玄宗曾召集术士罗公远和不空和尚一同祈雨比较功力。皇帝让他们都来问话。不空和尚说:“我昨天焚烧了白檀香龙。”皇帝让左右侍从捧起庭院中的水来闻,果然有檀香气味。(《酉阳杂俎》)

点评:

在《酉阳杂俎》中,描述了一段关于白檀香龙的神奇故事。唐玄宗召集道士罗公远与僧人不空一同祈雨,比较他们的功力。不空和尚在关键时刻焚烧了白檀香龙,结果庭院的池水都散发出了檀香气味。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白檀香龙作为关键道具,不仅展示了它的神奇功效,也体现了它在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现象的独特理解和解释,他们认为香氛可以影响天气、改变环境,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神秘力量的向往。

此外,这个故事还隐含了一种对宗教信仰的批判和反思。术士和僧人一同祈雨,看似是在比较功力,但最终的胜负却是由白檀香龙这种神秘力量来决定的,这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功力,什么是真正的修行。这种批判和反思也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主题,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现。

罗公远带唐玄宗遨游广寒宫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l/1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