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昨天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檀香刑》,封面上英文名为:sandalwooddeath,翻译也算直截了当,不了解中国酷刑历史的瑞典人看到这直译的书名应该会一脸懵逼。最近实在无法抽出大把时间去读这本书,翻到扉页可以看到年莫言获得诺奖时的演讲稿和获奖证书。其实我从未读过莫言的小说(原因大概和村上不愿拿诺奖无大差异),但几年前读过《百年孤独》。早听闻莫言的风格和马尔克斯相似。马尔克斯将哥伦比亚的近代史写进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中。莫言在本书中把中国近代史和山东高密一次抗德运动结合,以民间故事相佐,既有清末大人物,又有悲欢离合的小民。带头起义之人最后被施以檀香刑,书名也得因于此。由于我还未读完,故书中想表达的深层次思想此时我不得而知(更不想提前被剧透而失去读书的快乐),需后面读完再做补充。年诺奖证书回想起《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种站在未来视角回忆过去会给人一种结构上像多棱镜般完整又唯美的感觉(我不懂西班牙语,据说以西语语法中区分明显的一般过去式和一般未来式读出这句话时更为巧妙)。与之极为相似的《檀香刑》第一句: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昨天刚看过第一句,意识到两本书开篇第一句这极为相似的结构时便打开豆瓣看我国文艺青年如何看待此事,不出意外的两极分化似乎是定数。如果说第一句是模仿《百年孤独》(莫言也承认百年孤独对他的巨大影响),那从第二句开始就是纯粹的本土文化,甚至能感受到纯正的山东口音扑面而来,胶东半岛滋养了莫言,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我觉此事无关模仿与否,从第一章整体结构来看,第一句并不存在为了炫技而产生与后面文字的割裂感,所以私以为是《百年孤独》这本伟大小说成就了《檀香刑》。想起以前看过余华、陈忠实和莫言对于马尔克斯的评价,80年代《百年孤独》进入中国时那种从未见过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对于当时本土作家的思想冲击应该不亚于大多数人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巨大浪潮下《白鹿原》、《檀香刑》这些完成于80年代的本土小说受到马尔克斯影响也无可厚非。

不管任何流派,文学终是世上最美之物,引用一下年诺奖晚宴莫言致辞中的一部分:我深知,文学对世界上的政治纷争、经济危机影响甚微。但文学对人的影响却是源远流长。有文学时也许我们认识不到它的重要,但如果没有文学。人的生活便会粗鄙野蛮。

时间原因《檀香刑》只读完第一章,后面有时间读完再更新书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gj/1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