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清心有檀香,桐城檀香岩小记是日,细雨连绵,与几位佛友师兄相约去桐城黄甲山中采风,因分成两批到达,前面一批由悟祥师兄带领的三个人上午就已经到黄甲办事,我和著名书画家王军老师后面赶去,因路况不熟,悟祥师兄发了个位置给我,地图中标注“檀香寺”,说是在牯牛背水库边上,没有细问,一路车行慢开。到达桐城市区时已经下午三点,黄甲镇区离市区并不远,十多分钟就能到,然而,当我到达黄甲并看到牯牛背水库一角时,导航显示还要30分钟,于是我和王老师开玩笑说,我们不着急,就当一边欣赏湖光山色吧。王老师也不时拿出手机拍照,一边发出感叹:“我去过很多名山,没想到大别山余脉的龙眠山也如此钟灵毓秀”。听王老师如此说,我自惭形愧,作为土生土长的桐城人,竟然从未认真欣赏过牯牛背水库一带的风光。于是,我自嘲说,也许是今天的阴雨连绵的天气造就如此胜景吧。山路弯弯绕绕,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急转,时而平坦,安全起见,我的车速未敢超过30码。一路上顺着湖边小道前行,山体郁郁葱葱,水平波澜不惊,让我们视觉上大饱眼福。感觉绕湖大半圈之后,通过湖中央一座桥,王老师说,看来深山藏古寺真实不虚,如果没有这座桥,前人应该只有乘船才能上山吧,此话也在后面得到悟祥师兄的肯定。终于,前面突然有一片开扩地,旁边一块醒目标牌“檀香岩百佳摄影点”,于是,我心里有一种期待,既然是百佳摄影点,景色一定不会令我们失望的,就是不知道今天的天气能不能如我愿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停好车,顺着悟祥师兄的电话指导,步行往上走,不到20米一道弯,面前突然出现一座像是民居一样的小型寺院,山体一侧还有一座看似新建的木屋,悟祥师兄正在向我招手,旁边还有一位出家师父向我们颔首。我和王老师向他们招了招手,也顾不上打招呼,先驻足远观这座名为“檀香寺”的小庙。檀香寺建立在半山腰,后来得知是名叫大阴山,面临浩瀚的牯牛背水库,寺院虽小,但供奉的佛像要较为周全,共为两进,顺山势上走,前面一座是弥陀殿,后面一座为大雄宝殿,两侧建有寮房和斋堂,面积都不大。泉水从后山经寺院流向水库,可能为了引流且壁开山体,泉水流经寺院门前时,广场上建了一座小桥,这样的顺势利导,让我惊叹建设这座寺院的发心居士们是如此的尊重大自然,也让我此行多了一份崇敬之情。礼完佛,我和王老师来到了小木屋,悟祥师兄引领我们落座并向我们介绍了檀香寺的当家主持延陀法师,法师亲自为我们泡茶,并把檀香寺的历史典故向我们娓娓道来,檀香寺历史追溯到东汉末年,自左慈道人倒骑毛驴来到后山洞中修行起,距今余载(一说明朝相隐寺大容和尚在此建庵起距今多年)。品着延陀法自制的野茶,我也仿佛回来了几百年前的深山老林中。在延陀法师的建议下,由悟祥师兄带我向后山继续游览,王老师则留在木屋为檀香寺现场作画题字。来到后山,拾级而上,石阶中段分两个方向,北上有一座为纪念大容和尚而建的七层八角形墓塔,塔身层层有洞、方方有洞,一洞一佛,别具特色。大容和尚为明代巢湖相隐寺的住持,后来此处修炼,圆寂后葬于此地。塔南20米处,有一天然石洞用于供佛。洞内除佛像外,有大清光绪三年重塑佛像功德碑1块,清澈见底的泉水井1口。此井从不枯竭,四季温差不大,任何时候均可饮用。供台上放着几只盛水的杯子,如此圣泉,我必须得喝点,确实,甜如甘露,沁人心脾。佛洞东侧有一道瀑布,瀑岩高峻陡峭,甚为壮观,谓为“龙泉瀑”,石洞与瀑布及登山石阶,在细雨中和谐构成一道特别的自然景观,洞壁上石刻云:“石梯有尘清风扫,洞府无锁白云开。龙泉瀑布飞花雨,洁身池里浴仙人。”回到木屋,王老师的书画也接近尾声音,告别法师,三步一回头,看山观寺听龙泉,心中涌出几行字“背倚大阴山,面朝牯牛背,石阶顺山行,古洞有甘露。龙泉高百丈,古刹近千年,延陀独接引,清心有檀香”。再见,我们还会再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gj/1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