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团扇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怨歌行》这是西汉女诗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

团扇又名为宫扇、纨扇、合欢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其轻柔、飘逸成为古代宫廷女子喜爱的物品,多用来夏季消暑驱蚊。

轻握着一把小小的团扇,遮住满脸的红晕,团扇也有着团圆合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在很多中式婚礼中也被广泛运用,承载着人们的吉祥祝福。

如同一轮皎洁满月的扇子,透着柔和光晕,生丝绢面上绘制着山水、人物、花鸟,竹制的扇柄散发着丝丝凉意,握在手中,轻轻扇动,一颦一笑尽显温婉,像是光影斑驳的岁月中散发的氤氲香气。

羽扇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羽扇纶巾,似乎更适合周瑜,何等的肆意潇洒,淡然谈笑间,这战场便换了模样。

世人只道羽扇是诸葛先生的专属,可后来才觉晓周瑜更配得上羽扇。战场上,刀光剑影,一人一羽扇,分军对峙,这是三国的天下,让人不禁感叹这手执羽扇的魅力。

羽扇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可以说是扇子家族最年长的了。可是,却是少有人喜爱,或许是因为它更适合战场吧,只有那浴血奋战的地方方能彰显它的魅力。

折扇

如果说羽扇适合浴血战场,那么折扇或许更适合舞文弄墨。

对中国文人来说,

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

折扇开合自如,

开之则用,合之则藏,

进退自如,逍遥自在。

最是折扇堪风流,文人雅士皆爱折扇,比之琴棋书画,折扇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艺术。

在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他们的风流才情,与折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所营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柔情和氲氤的美境。

檀香扇

回眸一笑百媚生,一柄香扇遮面,开合之际便是缱绻情愫的百转千回,“檀香扇”仿佛就是为女子而生。

若女子的清雅淡远、羞涩与庄重皆在团扇,那别致的风情便悉数藏在檀香扇里了。吴侬软语,吟诗赋词,一柄雕花檀香扇芬芳馥郁,摇曳出江南女子一身柔婉精致;旗袍婀娜,一扇在手,尽显大上海女人的妩媚风韵。

檀香扇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可谓是扇中贵族,檀香扇用料讲究,工艺繁琐。大都选用檀香木,香味恒久,工艺上主要有拉花、烫画,纹饰细腻华美。

其用之幽香沁人,轻摇可拂进尘暑,藏之则辟秽驱邪,于柜中防虫防蛀。

我欲回眸百媚生,香扇掩我万般情。纤手一摇,清风携暗香袭来,是东方女子的美与风情,也藏着无处言说的情思,这檀香袅袅细诉着东方女子独有的风情。

一把扇子,两种画面,两种韵味。一面历史,承载了现实;一面书画,写意了盛世。一扇之间,可容天地。

一把扇子,穿越古与今,传递的是华夏的文明,一把扇子,跨越东和西,演绎的是东方的气质。小小的扇子,历经千年,已融入我们的日常,同样,也书写了华夏的千年文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xw/1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