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从宗教祭祀逐渐发展到生活中的运用,以香来提升生活情境。古人将香用于身体涂抹、薰香衣服、作为药用,乃至净化环境,入于饮食,作为药用,静思冥想……可谓是五花八门。春秋战国时期所著的《庄子·让王》篇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西汉刘白的《熏炉铭》文中记载,用香炉来防疫。唐宋时,就有了专用于烟熏防治病的成药,清代赵学敏、吴尚先分别在《串雅外篇》、《外治医说》中介绍了一些烟熏疗法。香,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在祭祀庆典中了。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旱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南宋淳熙三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西汉后,出现了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宋史》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焚香两炉薰香衣服,穿上后再刻意摆型袖子,使满室浓香,时人称之“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息,数日不散。文人用香至唐宋非常普及,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文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南宋官府的宴会中,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这“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在中国多样的用香的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场合会焚香,就是在考场设香案。唐宋时,于礼部贡院试进士日,都要设香案于阶前,先由主司与举人对拜,再开始考试。宋朝欧阳修就曾作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来描写这种情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春晓席群英,无晔战士御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欧阳修在另外一首诗中又写道:“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也说明了考进士时以焚香待之的礼遇。古代皇宫建筑也经常使用香木建造整座宫殿,一方面是由于其香甜的气味,另外则是因为天然的材质可以驱虫。在满清时期承德的夏宫中,其梁柱与墙壁都是香木所制造,而且刻意不上漆,让木材的芳香能够直接渗入空气中。当中午太阳一照射,温度升高时,香气就会发散出来。古人对香的运用,从药用熏香、祭祀庆典、生活熏香、文人用香、以香入食、建筑使用、驱除瘟疫等,不胜枚举。一炉清香,颐养心灵、陶冶性情,芬芳之气使人心情平静、舒畅。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所以,学香、用香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学习及运用。焚香:是把香品直接以火焚烧,使香气随着燃出的烟同时挥发出来。这种方法自三千年前或更早就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活动中,烟气上冲,古人认为能与神通,后来才注意到烟雾中常带出的香气。焚香法宜室外或大厅,尤以中秋赏月、听琴时焚香为妙。薰香:是把上好的沉香及优良的制香,置于香炉里蒙上香灰已点燃的香炭之上,以香炭火烘烤,使香气蒸熏出来而不燃以明火。薰香法尤宜客厅、卧室、薰衣柜用之。薰香所用香品除了沉香原材之外,也用秘制之“修和香”。闷香:与薰香一样,也是自古以来品香的主要方法,其法介乎焚香、薰香之间。煎香:煎香一词,在古代与薰香同出而且同义,因香品置于云母片上,下以炭火烘炙,所以薰香又称煎香,稍有不同者,薰香是从效果上着眼,煎香是从手段上着眼。古代在闷香的同时,往往置一钵热水,下置油灯使香气、水汽同时发生,使用这种方法专为熏蒸衣服,亦称为“煎香”。电香炉:是以电热炙烤一个小瓷炉,炉内平置一个小盘,将沉香片、制香片(香饼、香丸)、沉香粉、制香粉置于小盘中,以不同档的温度炙烤——煎取香品的香气,而不直接点燃香品。这种方法则是名副其实的煎香了。这香,一直深受宫廷的喜爱,清宫每年都有大量的香使用,在清代宫廷,香的来源渠道、保管和使用上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据档案记载,香有三种主要来源:附属国进贡、官员进贡、朝廷采买。盛产香料的安南、暹罗等国为其附属国,这些国家在奉表、纳贡等活动中几乎每次都会进贡香料,这便是清宫廷“番邦香”的主要来源。如史书记载“越南国年例贡物沉香六百两”。“暹罗国王遣使祝寿进贡沉香二十斤”。“安南国恭进乾隆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两贡沉香六十斤”。还有一些不产香的国家往往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沉香作为礼品呈送给清廷。如康熙九年(),义国王(意大利)遣使奉表进贡,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香料。康熙时,广东布政司每年需解送香料一百斤,到乾隆时每年解送的香料达到了三百斤。除土贡香料外,还有很多非土贡香料进入宫廷,清代宫廷节庆活动众多,地方官会在各类节庆活动时向宫廷进贡一定数量的香料。清宫除了收取进贡的香料外,还会派相关司员进行采买,以备使用,清宫内所用香料皆由管理香料的广储司茶库司员负责采办交进。此外,一些皇商也会为宫廷采办一些香料。乾隆时,总商洪充实在乾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共采买“上香料九十八斤,用银三百三十两四钱,次香料二十斤,用银十二两”。从整个清代来看,采买的香料数量并不太多,且多集中在前期,后期囿于国家财力的限制,采买的香料数量比较有限。从记载来看,清宫使用香料主要集中在日常的月例派发、入药及祭祀等方面,用于制做器物的香料相对较少。清宫按照等级规制,每月向妃嫔发放一定数量的香料,由内务府派发,按月领取。按规定,皇太后每月用中等香料四两,即使在慈禧、隆裕等人大权独揽的时期,每月得到的香料例份也是四两,并没有超出规制的范畴。皇后每月用中等香料四两,妃嫔们也会有相应的例份,只是更少。香料又称香药,基本上都有一定药用功能。清宫药房中将香料作为配料入药,如乾隆三十七年,药房统计用沉香入药帐簿,其中由广储司茶库领过香料三斤,本处修合平安丹用过沉香十两。除了宫廷药房配药使用沉香外,乾清宫、圆明园及南府景山各处,据大夫开方用过沉香一斤三两四钱三分。药房主要制备帝后日常的丸散膏丹,造办处主项是配制锭子药及军前用药,如清宫配制的平安丸,每年就用到了大量的沉香。此外,沉香还被大量用来制作美容养颜的香水,世传的“江南李王帐中香”,就是用沉香一两加上十枚鸭梨取汁蒸而得之,清宫的妃嫔们在沐浴时也会加入一定的沉香以增加体香。在历代的祭祀活动中,焚香都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在丝丝青烟的笼罩下,将皇权的神授天命颁诏天下。清宫将香料广泛应用于各种祭祀场所,如祭祀祖先、天坛、地坛、月坛、日坛、太庙、先农坛等地。甚至道场做法事时也会用到大量香,如在斋醮仪式中,“祭受之法,用好清酒一斗八斤,千年沉一斤,沉香也。”各类供佛场合也会使用大量的香,如圆明园内佛前供献用香一斤八两,雍和宫和雨花阁等藏传佛教之地在念经时也要燃香。《红楼梦》中许多香料香薰也是真实的。第十回中,宝钗有个病根不去,一个秃头和尚说这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给了一个海上方,虽未去根,但发病时吃一丸就好。海上方: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了和尚给的一包异香异气作引子的药末子,一齐研好,做丸后埋于花树底下,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因宝钗之病根是胎中带来的一股热毒,故蕴于下焦,须用黄柏作引药,病发时热毒上犯于肺故而咳嗽,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均因白而入于肺,四物之蕊虽香不过淡而清香,与一个“冷”字最相合。《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命运的主宰,因佛道不分,故和尚给了宝钗一个道士的仙方,这冷香丸中的“香”气多原于异香。黛玉讥笑宝玉:“难道也有‘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还别说,这种异香确与和尚有渊源。这异国之香有:沉香、蜜香、降真香、白胶香、熏陆香、没药、安息香、苏合香、笃耨香、龙脑香、返魂香等。它们在《神农本草》经中无入药记载,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及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熏衣除臭逐渐入药的。沉香:梵书名阿迦噜香,出天竺诸国,陈藏器认为沉水香之浮者并无别功,止可熏衣除臭,《本草纲目》:沉香可去恶气、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蜜香:《异物志》记载,其叶如椿,树生千岁,斫仆之,四五岁乃往看,已腐败,惟中节坚贞者是香。蜜香能辟恶气,杀鬼精。降真香即降香:舶上来者为番降,以此拌和诸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为第一。李时珍说: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还能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降香入药后只作外用药。白胶香:《金光明经》记载,其香为须萨折罗婆香,梵书谓之萨阇罗婆香。熏陆香即乳香:佛书谓之天泽香,又叫多伽罗香或杜噜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单于者夹绿色,能去恶气伏尸,冲恶中邪气,心腹痛疰气,香口辟臭。没药:出自波斯国,“没”是梵音,与乳香同治外伤疮肿,现临床外科仍用于止痛散、止血散中。安息香:生安息国,梵书谓之拙贝罗香。此香辟恶,安息诸邪,《酉阳杂俎》曰安息香树出波斯国,呼为辟邪树。苏合香:出苏合国,梵书谓之咄鲁瑟剑,以苏合香为主药的苏合香香丸可治传尸骨蒸,痊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症,现临床用治中风中气或感气时气瘴疠之气。龙脑香即冰片脑:又名羯婆罗香,婆律香,出婆律国,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或叫梅花脑。《红楼梦》中,宝玉去袭人家,袭人“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现临床常用于通诸窍、散郁火。返魂香:汉书说武帝时西国进返魂香。西海聚窟州有返魂树,状如枫柏,花、叶香闻百里,采其根于釜中水煮取汁,炼之如漆,乃香成也,其名有六,曰返魂惊精,振灵、马精、却死。凡有疫死者,豆许熏之再活,故曰返魂。张华《博物志》对其也有记述,武帝时西域月氏国度弱水贡此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葚,值长安大役,西使请烧一枚辟之,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死未三日者,熏之皆活,乃返生神药也。之后返魂香成为人们的神往之物。《红楼梦》中,宝玉诔晴雯之《芙蓉女儿诔》:“自蓄心酸,谁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因为香药可香体避邪,故佩香袋、香珠、香串,香扇坠等,沉香还可以做拐杖,熏衣除汗多在天日暖热之时。故,宝玉“只闻得一股暗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天十月,谁带什么香呢”,“想必是从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第五回中,“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到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说‘如香’,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宝玉正是借此神香进入了太虚幻境。人间天上无处不香,故有类似药铺的香铺作为专卖,第二十四回,“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是比往年加上千倍去的”,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贾芸从大香铺里买了冰麝,往荣府来,香铺里除卖异域之香,也卖麝香、檀香、芸香。第四十三回,宝玉为悼念金钏一气跑了七八里路,人烟徐徐稀少,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倒有,不知是哪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茗烟笑道“要香作什么使,我见二爷时常小荷包有散香,何不找一找”,宝玉摸了一摸,竟有两量沉速(沉香)。找来炉火焚上。异域之香,随佛教、寺庙进入中土,由清洁除秽徐徐地入药。清朝《清宫医案研究》中记载了不少宫女患有抑郁症的病例。按中医说法,肝胃不和,气血不畅,脉象多有“沉、动、涩”的现象。锦衣玉食的宫女,为什么会患有抑郁症呢?这就得从宫女的人生说起了,女子入后宫的方式大致三种:一礼聘采选,二是进献,三是劫夺和籍没。清宫稍有不同,清宫选的都是旗人,礼部三年一选,内务府一年一选。选进去的可不全是妃嫔,更多的是宫女和侍女,大家都是奔着能让皇帝宠幸去的,能选为皇后自然是好,能当上妃嫔也不错。但是,事实上许多人根本一辈子见不着皇帝的面,从顺治到光绪,共选秀女八十多次,共二百一十四人,这还不包括二十五岁以前不能出宫的普通女子,可以看出,被皇帝临幸的只是极少数的那么几个幸运儿。眼见青春不再,如花般岁月远去,作为普通宫女,变成了大龄剩女,婚嫁都成了问题。人生没了目标,失去了前途,只有满面愁容和对生活的无奈。有些幸运儿即便被皇帝宠信,面对宫廷勾心斗角,往往精力崩溃,也是难得安闲。青丝满头变成了白发苍苍,只能感叹,时不我与,逝者如斯,但后悔药没有卖的。因此,抑郁症在后宫很是普遍。这大规模患病,皇帝坐不住了,医院下令,这是病,得治,太医院赶紧召开会议。这人多就是力量大。有的提出用老外给天朝进贡的西药,秒遭打脸,这不是灭天朝威风,说自己无能吗。又有提出开方吧,咱门地大物博,药材多着呢,吃吃吃,是药三分毒,少吃点不死人。一部分人举双手赞成,只要吃不死,不求治好,但求别治出毛病来,得到半数通过。还有人提出,咱们医家最厉害的不是治病,那是治未病,未病先防啊同志们。咱门对症用药,来个调节情志。这可是个高人啊,提倡给宫女机会做女红啊,种花养草啊,来陶冶情操。再点上香薰,怡情养性。尤其玫瑰,绝对的女性终极武器,开心魔法的秘密。于是玫瑰香薰防治抑郁法就诞生了。?这人有了精神寄托,不空虚那就不易得病。太医又开了一些方剂,如:柴胡二钱五分醋炒,制香附二钱,归身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二钱炒,玉竹二钱,白术二钱炒,茯苓三钱,花粉二钱,萸连五分,浙贝母二钱研,厚朴一钱,陈皮一钱,昆布二钱,藿香二钱,益元散五钱。共为细末,早晚每服二钱,灯心汤调服。这个方子具有舒肝解郁,调和肝脾,通达气血的功效。能不能治抑郁,暂且不提。但是通过这种疏肝解郁的汤剂配合香薰怡情法,记录上来看,效果是非常好的。皇帝开心了,赏赐大伙,没有让我这大老板失望,嗯,不错,各位好样的。玫瑰香薰法提的特别好,给你升个御医吧,受正七品,许用六品冠带。虽然时过境迁,但是香方和制作方法却记录了下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f/1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