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青少年时代

年由于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由此而进入了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始的第26年后,即年的11月12日,一个男孩出生在广东省南部香山县翠亨村一个孙姓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年改名为逸仙,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行医时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此名,年他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经化名为中山樵,故以孙中山称之。尽管后来他曾多次使用其他化名,但辛亥革命后,时人都习惯地称他为孙中山,反而他的真名被忽略了。

孙中山的家庭中,除父母和祖母黄氏(-年)外,有同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孙眉(字德彰,-)和姐姐孙妙茜(-),下有妹妹孙秋绮(-)。

孙中山家庭自从其祖辈起就非常贫寒,其祖父黄敬贤(-)是一个没有土地的佃农。为了谋生,其父孙达成(-年)年纪轻轻就漂流到澳门去以当鞋匠谋生,一直到三十二岁时才返回翠亨村,与一邻村一杨姓姑全家男女老幼七口人就居住在村边一间简陋的小砖室内,靠种田维持生活。为生活所迫,其父孙达成还兼作村中更夫,尽管全家人辛勤劳作,全家仍是过着贫寒的日子。

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寒生活中度过的,和其他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他经常打赤脚,又常以番薯为食,为了全家的生计,其兄孙眉年刚十五岁便给邻乡地主打长工,年又被迫背井离乡到遥远的檀香山(当时华侨对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的泛称)谋生,开始在一家菜园做工,不久到一个农牧场做工,有了一定经验和少许积蓄之后,又艰苦地开垦荒地,经营畜牧业,年左右,逐渐成为一个殷实的华侨资本家,渐渐地孙家倚靠孙眉而渐成为一个地主兼资本家的家庭。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正由一个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苦难日益加深,同时,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同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中国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但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燃烧着反抗的烈火。这一切都对年幼的孙中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香山县(现今中山县)位于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南部,濒临南海,南通澳门、香港,北通广州,交通便利,属亚热带气候,翠亨村是香山县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濒临于波澜壮阔的珠江和南海,群山环抱,峰峦挺秀,清水潺潺,绿树成荫,景色非常宜人。但土地较为贫瘠,且大部分土地为杨、陆两姓所占有。而孙家则是翠亨村七十余户居民一般的贫户。

如同中国农村许多贫困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自幼参加了农业劳动。刚满六岁,便常跟随姐姐孙妙茜上山砍柴打草,去塘边捞塘漂(一种猪饲料),年龄稍长,便下田插秧、除草、排水、打柴、放牧,有时去邻村外祖父家驾船出海取蚝。后来,他自己承认“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⑴,幼时已对中国农民的痛苦处境和要求,有着较深刻的了解与切身感受,使他后来对广大受压迫农民的苦难深表同情,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⑵

但是,珠江三角洲,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因而在中国革命史上,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势力也较早,中国人民最早的反侵略战争,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具有爱国思想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曾亲自率兵驻香山县城,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水师提督关夫培在香山辖属的磨刀洋面还击英国海军。香山县的人民群众也武装起来,多次打击入侵的英国侵略军,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香山县的水兵在广州白鹅潭抗英的水上作战中,表现了英勇不屈的气概。年,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等在南海佛山镇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俞,围攻广州达半年之久。同年以卢灵飞、黄福等为首的香山县群众曾组织红巾军,积极投人太平天国的革命洪流,给予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年香山县又发生了袁亚兴等领导的武裝反清暴动,在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革命故事。这些革命的故事在孙中山上私塾时,有一个参加过太平天国革命的老战士冯爽观,经常给一群孩子们讲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这使童年的孙中山对洪、杨等农民起义的领袖十分崇拜,称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隐然以“反清第二”自居。说明这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革命思想的种子。

由于家庭贫困,孙中山到十岁才上私塾,在上私塾时,由于受到太平天国等革命故事及观点的影响,他已经隐隐地觉察到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香山县差役蛮不讲理的抓人,派差,抢劫百姓财物等胡作非为的事情,还有,他对女人的缠足很不理解,认为“女子把双脚毁伤实在是毫无理由的”。⑶并因此而劝阻给姐姐缠足,并由此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没落与腐朽。

少年时期的孙中山

由于广东受资本主义影响较早,又临海,所以历史上有许多人因生活所迫而去海外谋生。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到海外谋生的人更多。因而的新奇事物发生了兴趣,随之产生了去檀香山的念头。由于他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的富有而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年5月,他随母亲经香港抵达檀香山,去投靠他哥哥生活。

从家乡到海外,使他有了“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天地久想”。⑷的想法。开始,他在哥哥的店里当店员,由于聪慧好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他哥哥孙眉认为他是块读书的料子,便于年送他进学校读书,当然,在学校中他学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知识。

孙中山先进入的学校是位于火奴鲁鲁的英基督教监理会所办的意奥兰尼学校(男子中学)。学习内容包括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圣经等科目。三年后毕业,又进人美国基督教公理会设立的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继续读书。在那里,他不仅很快地掌握了英语的读和写,而且广泛涉猎中外书籍,成为优等生。他对于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推崇,从而产生了对西方民主制度尤其是美国民主制度的崇敬。随之产生了师法之的想法。

不仅如此,由于他所在的学校是教会学校,宗教教义在那里自然占有极端重要的位置,因而他对基督教教义所宣扬的平等博爱之类的宣传逐渐热衷,并想受洗入教,这引起他哥哥及父母亲的反对,使他被迫中止学业,返回祖国。

孙中山不得不回国,但这次回国,使他受到极大刺激。年7月,他乘船由檀香山到香港,又从香港乘船到香山县金星港,就是在这段行程中,他亲眼看到清朝官吏对船主进行了四次勒索,最后一次,他再也忍耐不住大声抗辩,但还是被敲去了一笔“罚款”。于是,他认识到中国的政治必须改造。

孙中山这次回国,由于其在檀香山之所见所闻,使他把中国的情况在心里与西方比较了一次,从而认识到“至檀香山,就傅西学。见其教德文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⑸

由于其年轻博学,使他一旦认识到中国的政治有改革之必要,便不遗余力地宣传,同时还着手进行一些改良乡政的实践。更能说明他早年理想的是他及几位好友一起打破了翠亨村的寺庙“北极殿”里的神像。但此次行动,闹得满城风雨,本村豪绅地主纷纷向他父亲孙达成兴师问罪。他们认为孙中山打毁神像,当属大逆不道,是不可宽恕的,结果其父答应修复神像,而孙中山也被迫离开家乡。

从家乡到香港,孙中山又进人学校读书,先进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中等学校拔萃书院,年底又和陆皓东一起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行洗礼后加人基督教,年4月他又转人中央书院(即后来的皇仁书院)继续读书,在那里他博览群书,从而得了一个“通天晓”的绰号。

尽管孙中山受的是殖民教育,但却没有模糊他的爱国思想。年12月至年6月的中法战争使孙中山受到更大的刺激,一方面他看到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特别是香港的中国人在战争期间拒绝为法国人服务的精神,使他很受鼓舞,认为“中国人民已有相当的觉悟”,“它表示中国人还有种族的团结力”,“中国不是没有办法的”。⑹另一方面,中国的不败而败,而法国的不胜而胜,使他倍感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和卖国,从而增强了改变现状的思想。

孙中山在家乡及在香港的一些活动,使远在檀香山的哥哥孙眉不久得知而大为恼火,于是千方百计地阻止孙中山的活动,先是以断绝汇款相威胁,继之以生意失败为借口让孙中山回檀香山协助。结果孙中山仅在檀香山勉强待了几个月,便在美国传教士英兰谛文及一些旧日同学的资助下返回香港,回到家。孙眉感到无计可施,只好走传统中国人的老路子即用“成亲”来约束他。因而,年5月26日不足19岁的孙中山奉父母之命,凭媒6之言与同县刘莹村(今珠海市刘河村)商人卢耀显的女儿卢慕贞(一年)结婚,婚后生有孙科(-年)和女儿孙金琰(-年),孙金琬(一?)。

结婚的同年8月,孙中山离开家乡,回到中央书院复学,一直到年复修完全部课程。随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学习医学,以为“入世传媒”,他认为“医亦救人之术”。⑺于是,他经喜嘉理介绍,同年夏季进人美国基督教长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学医。就是在学医期间,他结识了一个和“会党”有密切交往的同学郑士良。郑士良“为人豪侠仗义,广交游,所结纳多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⑻孙中山和他谈论政局,甚为投机。以后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联络会党起事,得到郑士良的许多帮助,郑士良成了孙中山的早期的亲密战友之一。

年1月,孙中山因嫌广州政治空气沉郁,加之对南华医学堂的教学质量不满意,因而转人了由中国人何启(年-年任香港议改局议员,又是医生兼律师,广东南海县人)医院内的西医书院,在这里,他一直学习了五年,五年之内,他除了刻苦学习钻研医学本科知识之外,还广泛研读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等多方面的学著,尤其爱读《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之《物种起源》,他期望从中找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钥匙。不仅如此,他还聘请了教师王孟琴、陈仲尧等在课余辅导其中文知识。于是,他“于圣贤六经之者,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则无时不往复于胸中”。对于其他学科,除医学外,都“略有所知”。⑼

青年时期的孙中山

随着他科学知识的精进,他的宗教观念逐渐淡薄,最后发展到虽是一个基督教徒,却不妨碍他后来在哲学上对自然观方面的阐述达到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地步。

学医期间,他不仅以“学堂为鼓吹之地”⑽对人抒发爱国情怀,阐述改革政治的抱负,用“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⑾一类言词来提高人们的觉悟。同时在课余之暇,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研究学问,寻找救国真理,探索救国之出路。在这些人中,陈少白、尤列、杨鹤龄和孙中山关系最为密切,四人志同道合,能够披肝沥胆而谈。他们纵论天下大事,抨击清朝黑暗统治,提出“勿敬朝廷”之口号,倡言革命,⑿时人往往以叛逆目之,称其为“四大寇”,不敢同他们接近,只有郑士良和当时在安徽芜湖电报局供职的陆皓东二人与他往来密切,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政治见解。

年7月他修完西医书院的全部课程,又获得全年级第一,最后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同月23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他接受了教务长英人康德黎颁发的西医学书院第一名毕业执照。并接受所授予的医科硕士学位,至此,孙中山的学生时代结束了。

孙中山在年-年间共接受十四年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他也由一位少年而成长为决心为国为民的有志青年,从而为他以后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⑴宫崎滔天(宫崎寅藏)《孙逸仙传》

⑵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改策之声明》,《为新中国与奋斗》。

⑶杨连逢《孙中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论断》

⑷《复翟理期函》佚各论《总理遗墨》影印本

⑸参见林百克《孙逸仙传记》

⑹林百克《孙逸仙传记》

⑺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讲》上海《民立报》年5月14日

⑻《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

⑼《上李傅相书》《万国公报》参月刊第70册。

⑽《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

⑾胡去非《总理事略》商务印书馆年版。

⑿宋庆龄:《孙中山-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的儿子》《人民日报》年11月4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f/1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