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领导革命不屈不挠,因为一时的疏忽大
光绪五年(公元年),14岁的广州香山籍的少年孙中山,离开家乡,漂洋过海,乘坐着钢铁大轮船,跟随着母亲杨氏,来到太平洋正中的檀香山(即今天的夏威夷),投靠哥哥孙眉。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孙中山接受了西式教育,西方科学和政治理论,占据了他的头脑,中国传统思想的色彩,渐渐褪去。 彼时西方的强盛与清王朝的衰败,在世界上业已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由于清王朝的高压统治,国内的普通百姓看不到国内外的强烈反差,但学成归国的孙中山,却对这种内外的落差有着深切的体会。 孙中山对现实越来越不满,但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革命者,他试图寻求富国图强的途径。他认为国家富强,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打通“经脉”,此时此刻,他首先想到的是,清王朝应该采取改良措施——自上而下的改良,而不是“血淋淋的武装暴动”。 孙中山决定给当权的直隶总督、北洋重臣李鸿章上书,阐述自己的想法。孙中山抱着热切的期望,把《上李鸿章书》递交上去,却犹如石沉大海:他根本连李鸿章的面儿都没见着。 热情似火的孙中山还是年轻,他就忘记了,在讲究资历、威望的传统中国社会里,以他当时的“无名小卒”的身份,以一介布衣的名声,怎么可能引起李鸿章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nxianga.com/cxyf/13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人传记孙中山青少年时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